文/鬼腳七
1957年,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與謝爾蓋·烏魯謝夫斯基合作的《雁南飛》一經(jīng)問世,立刻轟動了整個歐洲,乃至世界影壇,卡拉托佐夫所堅持的“詩電影”的觀念與烏魯謝夫斯基的“情緒攝影”完美結合,絕妙的光影運用,流暢震撼的鏡頭運動,將《雁南飛》送上金棕櫚的領獎臺,也是由此開始,兩位觀念相合的電影人開啟了他們的合作之路。
詩意和現(xiàn)實
也許我們可以說,《雁南飛》在情感和人文深度上踏足了“詩電影”的絕頂,同時毫無疑問的,1964年的《我是古巴》則在技術上將“詩電影”推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即便由于它特定的意識形態(tài)因素和政治意圖,并不如《雁南飛》一樣在更大范圍內(nèi)獲得認可。然而影片中所具有的強大的形式?jīng)_擊力仍然是讓人嘆為觀止的,這種利用形式和文體力量去修飾加強主題的蘇聯(lián)電影傳統(tǒng)在《我是古巴》中得到高度的展示,即便我們在排開內(nèi)容不談的情況之下,影片形式和畫面本身也足以為它在電影史上爭得一席之地,這對于《我是古巴》和它的主創(chuàng)者而言,這已然是最高榮譽。
1959-1969這十年的世界電影,在馬克·卡曾斯…
我是古巴:出品精良!嘆為觀止!宣傳片還能這樣拍。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07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