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賣藝春秋》(又稱《雜技之光》),是1950年費里尼聯合Albert Lattuade聯合執(zhí)導的首部影片,作為新現實主義時期的導演,費里尼以助理導演或編劇的身份參與了多部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制作,而在其自己指導的影片中,又產生了與傳統(tǒng)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背離。費里尼認為新現實主義更多的是一種道德說教,而并非一場運動,他也對新現實主義者所堅持的特定主題和拍攝技法感到不滿,他主張導演應加強對影片素材及幻想和想象的作用的掌控,不要刻意區(qū)分想象和現實間的差別。在這部影片中,能看出費里尼電影風格的初步確立,對影片元素的執(zhí)著迷戀以及人物心理從外界到主觀態(tài)度的轉變。
在費里尼早期作品中,塑造了一批獨一無二的“非典型”的角色,導演并沒有將角色置于傳統(tǒng)的新現實主義的背景環(huán)境下,而是更多從角色經歷外界因素作用到自身主觀態(tài)度的轉變,在人物扮演社會角色時,他是戴著“面具”的,而摘下“面具”,隱匿的個人品格就真實的顯露出來。
本片中,費里尼向觀眾展現了雜技團世界,這在其后的作品中也不斷出現,這一元素原本具備一定的錯覺,角色在舞臺…
不管誰一哭總有人同情。
他是多情的愛人,貪玩的小孩,他不比成熟的男人遜色。成熟的男人是保守派,那么小孩就是先鋒派?,F在的人都希望回到保守,回到經典的安全感。
賣藝的人,不要愛上他們,他們是多情的種子。
俗氣的男人,不要愛上他們,他們被制度閹割的老頭。
現在看這部電影,太容易讓人走神了,你對插科打諢的歌舞要不排斥,你對嘴唇抖動頻繁的意大利語要輕易接受,結果看一看的就不知道講到哪里了。還好電影是一段一段的,就算開了小差,也能猜測到故事的大概,內容并不復雜,甚而只看開頭和結尾就能了然于心。
電影著重的筆墨當屬雜技團當家團長,從喜到憂,僅從樣貌說來稍微帶感一點即可完成分配的任務,因為他長了一張希特勒氣質的臉龐和德尼羅的臉痣,對于女主角只需選中好看的花瓶即可,我還認為這位戲中鄉(xiāng)下的姑娘有點多了,顯得高貴,這樣在他冷艷之處就無法稚嫩,當她主動起來又缺少滑稽,機靈過余又不明所以,爾爾,此等花瓶乍一看流連忘返,多一句臺詞就顯得畫蛇添足。反而馬西娜的加入中和掉了失衡的部分,從第一眼看過去,就是婦人家的舉手投足,給幾個不經意的特寫,安排點偷龍轉鳳的表情,就很難猜測到底是故意為之還是體驗后的手到擒來,這可是她與導演7年左右婚姻的時間節(jié)點,倘若真有七年之癢的說法,此時間段上的雌性顯然比雄性更有活力,稍微激發(fā)就能游刃有余,當然也先得有游刃有余的底子…
費里尼的《雜記之光》很生動,但老塔卻把那些抹去了,每個人在鏡頭面前流露的都是最塵埃的一面,最內心的某個人,這兩位導演一個是向外的一個是向內的。
【賣藝春秋】“面具”下的現實世界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76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