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英文譯名是<瘋狂的陌生人>,相比之下,把它翻譯成<只愛陌生人>就太過柔和了.電影中并沒有人只愛陌生人,他們只是對陌生人很好奇,在結果無法預測的狀態(tài)下,他們興致勃勃地交往.男主角一心追尋錄音帶中神奇的歌者,最后才明了,他所追尋的東西并不存在.
這部電影讓我想到人類學中的田野調查法,以及中央院校派專員去收集民間音樂的事情.我看過一篇關于非物質口頭文化遺產(chǎn)的文章,里面提到一個收集民間音樂的音樂工作者被他所采訪的民間藝人纏著,很想從他那里要一盤錄有自己的音樂的磁帶.這讓那位工作者很不是滋味.
此外,這部電影顛覆了我對吉普賽人的印象.西方人總是把他們描繪得十分神秘,或者就是小偷和騙子.這部電影相當真實地反映了現(xiàn)代吉普賽人的生活狀況,有點悲慘,他們有自己的生存法則,雖然他們的歌舞受人歡迎,但在生活中難為世人所容.導演本人好象就有吉普賽血統(tǒng).
如果說伊朗電影的異軍突起,是試圖建立阿拉伯世界獨特的影像秩序;那么回望歐洲,羅馬尼亞電影則清晰地在歐洲電影版圖上畫出了自己的坐標:別忘了,還有另一個歐洲。
說起羅馬尼亞,說起中歐,能讓你想到什么呢?貧窮落后、小國寡民、聽不懂的小語種、獨特的風俗習慣……更多的恐怕是未知和神秘。21世紀初葉的中歐,仿佛是過期的沙丁魚罐頭,突然撬開鐵幕,冒出一股怪味——一股誘人的怪味。
《吉普賽三部曲》是羅馬尼亞導演東尼·加列夫的代表作——沒錯,加列夫是位有吉普賽血統(tǒng)的作家導演。很難想像沒有這獨特的血脈傳承,怎能反應如此真實的吉普賽民族面貌。三部曲的前兩部是Latcho Drom和Mundo(其中Latcho Drom曾獲得1994年嘎納電影節(jié)最佳紀錄片獎)?!吨粣勰吧恕罚?a href="/w/id108221.html">Gadjo Dilo)是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公認最好的一部。
吉普賽人?水晶球、大篷車、女巫和占星術?對這個民族的誤讀,簡直他們的流浪之路一樣漫長。作為文化傳統(tǒng)截然不同的中國人,我們的文明模式似乎從來傾向于“根深蒂固”,罕有“流浪”的基因。要理解流浪者的心跡或許不那么容易。所…
羅娜·哈特納1973年出生于布加勒斯特,是一位來自羅馬尼亞的女演員和音樂家,有德國和羅馬尼亞血統(tǒng)。1979年至1991年,她在布加勒斯特德國學?!昂諣柭W伯思學院”學習。1991年至1992年,她就讀于羅馬尼亞首都WMaiurescu Titu音樂學院,1992年,在布加勒斯特的戲劇和電影學院開始上課。1996年,法國導演托尼·加特利夫(Tony Gatlif)正在為他的電影尋找女演員(Gadjo Dilo),羅娜獲得了主要女演員和歌手的角色。這一表演獲得了許多獎項,如最佳女主角、銅豹(表演特別獎)國際電影節(jié)洛迦諾
只愛陌生人:吉普賽 & me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78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