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視劇是在工作的前幾年在網吧看的。是的,那個年代看過美劇人 無外呼幾種方式,第一購買DVD光盤,第二網絡上觀看,第一種方式后來在全國也稱普及,例如長春紅旗街地下商場,海口明珠廣場都有出售。 第二種。因為我當時沒有筆記本電腦,又在??趯W習,所以感覺電視劇才幾集的迷你劇??梢赃@樣看。很精彩,從家族開始,到黑人運動,到豬灣事件,到瑪麗蓮夢露,到遇刺之謎等都有,非常滿意。美國可以說只有近現代史。所以是美國很少有的歷史劇。
當我著肯尼迪家的第三個兒子Bobby肯尼迪躺在槍聲后的血泊中時,我的眼淚不受控制的往下落,內心的震撼牽扯著我,就好像是我自己中了一槍,瞬間忘記了什么叫疼痛,但是心在我的身體的角落里揪成了一團, 這樣一個為政治而生的家族到底還能經歷得起怎樣的打擊,難道這個家族真的被詛咒了?看著Ethel(Bobby的妻子)抱著他虛弱的身體抽泣,心力交瘁,無助??????我的眼淚也為她而流,肯尼迪家族又多了一個寡婦,或許作為肯尼迪家族的兒媳婦,她注定要如此。那一刻的Ethel或許能夠體會Jackie(第一夫人)當時面對自己的丈夫(肯尼迪總統(tǒng))中彈身亡,而自己就僅僅的挨著他坐著卻無能為力的那種倉惶,心痛。
作為女人,特別是第一夫人,Jackie的命運或許是注定,同時這也是她自己的選著。在第一次選擇是因為她愛著那個有才識,有魅力的肯尼迪,他們的相遇時天注定。第二次選擇是在面對肯尼迪無數次背叛,出軌之后決定要提出離婚時,她的公公帕特里克約瑟肯尼迪(肯尼迪總統(tǒng)的父親)勸他放棄這個決定時對她說了這樣的話“如果你要和肯尼迪離婚,那么他這輩…
情節(jié)緊湊,有張有馳,人物刻畫恰到好處。唯一令人感覺不妥的是片中大量出現的道聽途說的情節(jié)。諸如競選中的不道德行為,肯尼迪的私生活,他們與胡佛、約翰遜的芥蒂。雖然這些事情被廣泛傳播,但是沒有確鑿的事實依據。所以我認為這部片子可能會誤導一些缺乏經驗的人。
不過奇怪的是,片子卻沒有大肆宣揚肯尼迪之死的幕后故事。我想這也許是因為兩位肯尼迪被刺的故事版本多如牛毛,編劇也莫衷一是,無法取舍,只好采取與拍攝先前故事不同的手法,只拍被刺事件,不拍經過由來。
史實細節(jié)有不少道聽和不準確的地方,這也無所謂了,沒人把電視劇當歷史書。
最大的問題就是人物性格完全偏頗。這不是那個以機智幽默的風度征服電視機時代的肯尼迪;不是那個忍著背傷帶著同伴在南太平洋上游泳6公里逃生的二戰(zhàn)英雄肯尼迪;不是那個振奮人心的喊出“我們選擇登月”的肯尼迪;不是那在病床上弄出本獲普利策獎的著作的肯尼迪;甚至也不是那個明目張膽的同英國首相討論做愛問題的肯尼迪。為政謹慎不代表性格溫吞,他是一個樂觀、風趣、意志堅定、性格復雜、鼓舞人心的領袖,這在歷史上早有定論,否則何以獲得美國人50年不變的懷念?也許劇中心事重重的猶疑表現了他的某一個側面,但側面之所以叫側面,就是因為不全面不主流。
如果要定位成八卦戲也就算了,可八卦起來也小心翼翼。jfk傳說中的泳池派對哪里去了?小約瑟夫在英國前線還在和已婚少婦私通的大八卦哪里去了?老肯尼迪夫人和丈夫的情婦格洛麗亞斯旺森結伴在巴黎逛街的大狗血八卦哪里去了?
于是這部戲既不夠真也不夠假,只有可愛的bobby可以看看了。
肯尼迪家族有一個長久懷有的夢想:總統(tǒng)之夢,這個家族中一定要有人成為美國的總統(tǒng)。約瑟夫有一次在教堂里祈禱時就暗暗發(fā)誓:我已登上了財富的最高峰,我要讓兒子登上權力的最高峰。
肯尼迪家族是從愛爾蘭來美國的移民后裔。1848年一個名叫帕特里克·肯尼迪的窮苦愛爾蘭人乘船漂洋過海來到美國的波士頓,這年他才26歲。他很快在一個制桶廠找到了工作,掙了一些錢后就安頓下來娶妻生子。十年后因染上霍亂去世,照料家庭的責任由他的遺孀承擔。過了一些年這個家庭中唯一的男孩子帕特里克·約瑟夫長大成人。為了急于掙錢養(yǎng)家,他退學去碼頭當了搬運工,干活積了點錢后開了一家啤酒館當起小老板,做起了發(fā)家致富的美國夢。帕特里克·約瑟夫很會做生意,酒館生意日漸興隆。之后便開始涉足政治,競選州議會議員成功后他又娶了富有的酒店老板的女兒瑪麗為妻,生下了兒子約瑟夫·肯尼迪。帕特里克·約瑟夫很有遠見,為了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他把兒子送進了哈佛大學。
一從哈佛大學畢業(yè),約瑟夫·肯尼迪就下決心盡快掙錢,爭取在30歲前成為百萬富翁。到哪兒去掙錢…
肯尼迪家族:凱蒂·霍爾姆斯領銜,本劇不合史實之處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84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