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媽,上海那么大,有沒有我的家。爸爸一個家,媽媽一個家,剩下我自己,好想是多余的。
西雙版納的孩子唱這首歌的時候內心是多么心酸??!當孩子滿懷希望的想要和父母團聚時換來的卻是冷漠,那是何等的傷心。雖然是那個時代造成的,但是作為孩子的父母怎么忍心棄孩子于不顧,這對孩子內心造成多大的傷害。生兒不養(yǎng),生而不教,不配為人父母。
很想給這個電視劇寫個影評,一直沒有動筆。我喜歡這類帶有年代色彩的影視作品,能看到過去的時光以及時代的變遷。這部《孽債》是部沉重的電視劇,最后的結尾畫外音說,我們的故事結束了,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無論《歸來》還是《藍風箏》或者《天浴》,這樣心酸又悲慘的故事實在太多了,搬上熒幕的卻沒有那么多。
電視劇講訴了5個被留在西雙版納上海知青的孩子到上海尋找親生父母,期間夾雜了各種人生百態(tài)酸甜苦辣。這部電視劇簡直是催淚重彈,看一次哭一次,哭的稀里嘩啦的。黃蜀芹導演的作品真的很不錯,細膩真實。
劇中安永輝的父母都是上海人,他受到的傷害也是最大的。他們的父母為了返城決定拋棄他離婚,而他的父親甚至收了養(yǎng)父母一家的錢,他幾乎是被賣掉了。當他來到父親工作的地方時,他的親生父親竟然說的第一句話是你有什么證據證明你是我的兒子?父母親都不愿意接納他,他只是被安頓在父親單位的招待所里,然后目睹父母各自的自私和混亂。
當粱思凡的爸爸決定回上海時,給當時的老婆說,回到上海能干出一番大事業(yè),結果時過…
美麗的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么大,卻沒有我的家。
太熟悉的旋律。
重新看發(fā)現幾個細節(jié):
1. 盧家姑姑把美霞送到她爸爸那兒時,并沒有依照盧家阿伯的囑咐那樣問自己弟弟的事兒。
2. 梁思凡去找爸爸的時候,放的電影是人證,背景樂是草帽歌。
3. 幾個人的性格在第一集就展現的很明顯。
4. 吳爸爸看到兒子時候是從淡定到激動,但立馬就用冷冰冰的話語掩飾了自己內心的波動,那句你有什么證據,好傷人,小演員的眼睛從找到父親的亮晶晶到潸然淚下,也是讓人心酸
接著看
關燈拆電影,只讀經典。
前一陣特別火的《人民的名義》爆點來自于三個字“尺度大”。
乍一看,確實很大,但是大不大這件事,還是要通過比較,才能確定。
小公舉用親身閱歷告訴涉世未深的90后們,在1994年的海派電視劇《孽債》面前,《人民的名義》就算小的。
小公舉已經算是一個尺度比較大的上海姑娘,但是23年前阿拉上海拍出來的《孽債》,真的顛覆了小公舉見過的所有尺寸。
真的,當年這個電視劇是怎么通過審查的?
“孽債”無法超越的經典年代劇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83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