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生活時尚頻道重播了《孽債》,而且是滬語版的。
那天在看的時候突然意識到,距離第一次看這部電視劇,已經(jīng)12年了。
12年前,1995年,中央臺先播放了一遍普通話版的《孽債》,后來好像也播了一遍滬語版的。當(dāng)年聽著電視里蹦出來的一句句上海閑話,我?guī)缀跻痪洳欢?,但感覺很新鮮。
那時的我根本不會想到,會在7年后來到上海,并聽懂乃至學(xué)會了說上海話。如今在12年后重看這部電視劇,感覺和當(dāng)年已經(jīng)完全不一樣了。這不只是說和小時候相比我對劇中的很多上海元素能更容易地理解,更多的也是對自己這么些年來時過境遷的感慨。當(dāng)然,年紀(jì)輕輕的我沒有歷盡人世間的滄桑,這樣的感慨似乎有些無病呻吟。我們這一代,也不會成為知青去上山下鄉(xiāng),更不會欠下那樣的“孽債”。我只是覺得世事難料,正如知青們年輕時沒想過自己會欠下孽債,也正如我12年前沒想到以后會在上海生活這么久一樣,今后的12年,還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在也不會想象得到,未來,想太多沒有用,還是要靠自己慢慢走。
96年一年級在珠江臺看過的粵語版,永生難忘,并記住了西雙版納這個腦海里非常優(yōu)美的地方
最近同時重溫了《孽債》的電視劇和小說,有一些電視劇中未交代或差異比較大的地方羅列如下:
——電視劇中曉峰的姑姑盧玉琪(李穎飾)在醫(yī)院中陪夜時告知若塵自己的失敗婚姻,并提出要收養(yǎng)美霞。而小說中她與沈若塵(趙有亮飾)并無交集,她的戲份來自于沈若塵的妹妹潔塵(電視劇中被刪除)。電視劇中盧玉琪似乎對沈若塵有一些曖昧之情(比如在五家聚首時凝望沈若塵,與沈若塵單獨談話并給了家里的電話號碼等),并提出與編輯部搞聯(lián)誼,這些在小說中都沒有提及。
——電視劇中曉峰去拜訪雅妮
美麗的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么大,卻沒有我的家。
太熟悉的旋律。
重新看發(fā)現(xiàn)幾個細(xì)節(jié):
1. 盧家姑姑把美霞送到她爸爸那兒時,并沒有依照盧家阿伯的囑咐那樣問自己弟弟的事兒。
2. 梁思凡去找爸爸的時候,放的電影是人證,背景樂是草帽歌。
3. 幾個人的性格在第一集就展現(xiàn)的很明顯。
4. 吳爸爸看到兒子時候是從淡定到激動,但立馬就用冷冰冰的話語掩飾了自己內(nèi)心的波動,那句你有什么證據(jù),好傷人,小演員的眼睛從找到父親的亮晶晶到潸然淚下,也是讓人心酸
接著看
我自己的情況和劇中的孩子有些類似,父母是上海支援內(nèi)地職工,在一個落后的三四線城市扎根,94年的時候我到上海讀大學(xué),平時住校,周末寄住在奶奶家。記得這個片當(dāng)時是每周五下午在上海臺連播兩集,我們學(xué)校周五下午沒課,返回奶奶家后正好可以看。如今的我已經(jīng)奔五,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到了劇中父母的年齡,所以重溫時會產(chǎn)生更多的感觸,簡單記錄一些心得如下,供喜歡此片以及那段歷史的同學(xué)們參考。
——看本片一定要看滬語版,這樣才叫原汁原味。當(dāng)然片中的一些上海話由于要配合臺詞
《孽債》的歷史背景,看之前一定要了解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83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