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爺爺一起看,指著老照片上的小孩說,爺爺,你要是在照片上,大概就這么大。
爺爺說,以前江家書院好多房子,都分租給了下江人。
爺爺說的江家書院,是我曾祖母的陪嫁。爺爺說這個書院在大東門,大轟炸時,日軍的炸彈落到院子里,幸好沒爆炸,于是一家人搬到了鄉(xiāng)下。
鄉(xiāng)下老宅我有印象,是很黑很破的。爺爺說,以前郵政局也在我們老宅那里。
為了記錄那些回憶,爺爺前兩年有畫過璧山老城圖,圖上,璧山城也是由城墻圍起來的。
紀錄片里說,因為重慶做了戰(zhàn)時首都,人口急劇擴大,又因大轟炸頻繁
如果說五集紀錄片《城門幾丈高》是一條穿越百年歷史的時光隧道,那么作為開篇的《朝天門》,就是這條“隧道”的入口。
19世紀末,當閉關鎖國,故步自封,腐朽的東方帝國被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國門,來自西方的探險家、商人和他們背后的資本,便緊緊盯住了長江上游的廣袤內陸。1898年,一個名叫立德樂的洋商,駕駛著小輪船“利川”號抵達朝天門碼頭。從此,列強勢力爭相涌入重慶,紛紛搶占中國的內部市場,培養(yǎng)起自己的勢力。面對列強的虎視眈眈,晚清重臣李鴻章也在千方百計阻止他們向長江上游滲透
用英國的立德樂日記,也就是錄下了100年前船歌號子的人。搞茶葉,后來做了銀行。后來跟李鴻章競爭長江上的運輸。
第1集的朝天門,就是因為在明初修建時正對著南京,所以是因南京而得名的重慶城門。來到這里已經都是摩天大樓了,生出古今異樣之感。這些現(xiàn)代的影像起著非常好的襯托作用,顯得老照片實在是太好看了。
中國近年來也拍出了用心的紀錄片,里面還采訪了澳門大學歷史系著名的王笛學者。還有本地作家司馬青杉。老學者彭博通就寫過重慶的位置,上半城靠嘉陵江坡比較緩,下半城靠長江。
城門城門幾丈高 三十六丈高又高
一些筆記——
立德樂試航川江,固陵號,12萬白銀收購李鴻章拒絕進入。
南岸銀行,西方的理念帶到重慶 土貨出口增加 。
西方工業(yè)產品從上海到重慶,成為世界經濟的資本主義中心之一。《馬關條約》的簽訂 重慶被迫開放。三百人拉纖,利川號難以入岸。蜀通號,川江航運公司。
九宮八卦 官蜀區(qū)
蒲蘭田 新灘 川江航運 航行指南
金湯街 通遠門最霸氣
佛圖觀的白骨塔
森昌泰 鄧命辰承辦 中國火柴工人 占據60%
李耀庭 私家園林鵝嶺公園 桐軒
什么?
央視爸爸居然拍網紅了?
還一舉拿下豆瓣9.3的高分。
這究竟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
哈哈,其實都不是。
因為此“網紅”非彼“網紅”,央視爸爸的這檔紀錄片拍攝的是網紅城市重慶。
不管你去沒去過重慶,相信你都會在抖音、微博中見識過重慶這座城市的神奇。
9D重慶在我們這些常居平原的人們來說,簡直是個魔幻的存在。
外地人想憑借什么GPS、在線地圖在這里橫行天下,那是萬萬行不通的。
因為在重慶,當?shù)貓D顯示你已到達目的地時,實際上你極可能身處目的地的地下或上方高架。
《城門幾丈高》十分清晰的從重慶開埠講到抗戰(zhàn)結束的一系列城市、生活、人文、商業(yè)、教育、工業(yè)、交通等的歷史脈絡。從最初的“蜀道難”、“川江險”到后面的貿易開埠,連通下游的上海及漢口,從大山走近貿易續(xù)而走進工業(yè)化進程現(xiàn)代文明,到省城到陪都的整個歷史時期。但是最后的一句“熱鬧了南京,冷落了山城”卻是實實在在的傷感。就像總有一些人需要你的時候,隨意的進入你的生活,時間到了,不需要了,她就走了。只留下山城,從突然而來的30萬人到日本投降后離開的27萬人
【城門幾丈高】歷史的魅力,城市的底蘊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81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