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話
The 1970s and Onwards Innovation in Popular Culture Around the World
(20世紀70年代及以后世界文化的創(chuàng)新)
在這一集我們來看寶萊塢最佳電影《復仇的火焰》,同時感受電影《星球大戰(zhàn)》的魅力,電影迷遍布全世界,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一定聽說過七十年代那些票房極高的電影《大白鯊》、《星球大戰(zhàn)》、《驅(qū)魔人》、香港李小龍的電影和印度巨片《復仇的火焰》,這些電影都是世界最著名的娛樂片,但是它們依然極具創(chuàng)意,正像前十年的電影一樣,七十年代及其后的電影中,最好的就是玩出新點子的主流影片
第一集里,可以說是介紹了電影的發(fā)展。在講述電影的發(fā)展中,也慢慢地體現(xiàn)了電影的魅力。
【影片內(nèi)容】:
電影是怎么開始的呢?相信很多人都大概了解,很早期的電影放映,是用膠卷來播放的。也許這和膠卷的出現(xiàn)有關(guān)系?
這沒錯。一切都源于美國人喬治?伊士曼想出了膠卷主意,而在愛迪生和同事威廉的相互鼓動中發(fā)現(xiàn),如果你快速地轉(zhuǎn)動盒子里的連續(xù)的圖像,會有畫面動起來的感覺。
于是,關(guān)于電影的一系列發(fā)明和發(fā)展,開始了。
愛迪生他們最先知道,電影除了機器和設(shè)備之外,最需要的就是光
第十三話
1990——1998
The Last Days of Celluloid before The Coming od Digital
(數(shù)字時代來臨前膠片電影的最后時光)
I 伊朗:
1、莎米拉·麥馬巴夫
《蘋果》(1998)
2、莫森·麥馬巴夫
《無知時刻》(1996)
3、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1987)
《生命在繼續(xù)》(1991)
《橄欖樹下的情人》(1994)
II香港:
1、王家衛(wèi)
《阿飛正傳》(1990)
《花樣年華》(2000)
III臺灣:
1、侯孝賢
《悲情城市》(1989)
2、蔡明亮
《愛情萬歲》(1994)
IV日本:
——關(guān)于看電影的十條建議
[img=1:C][/img]1、觀不在多。
2、不看韓國電影。
3、少看美國電影。
4、看伊朗電影。
(每一部: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莫森·瑪克瑪爾巴夫 、達瑞許·邁赫爾朱伊、賈法·帕納西、阿斯哈·法哈蒂、馬基德·馬基迪、巴赫曼·戈巴迪、莎米娜·瑪克瑪爾巴夫……)
5、多看意大利電影和法國電影。
6、關(guān)注亞洲電影。
(尤其是新鮮血液:土耳其的努里·比格·錫蘭、泰國的阿彼查邦、菲律賓的曼多薩、日本的諏訪敦彥、伊朗的阿斯哈·法哈蒂、大陸的賈樟柯……)
7、按導演看電影。
(影史巔峰:布列松和小津安二郎 ;大師中的大師:費里尼和安東尼奧尼、伯格曼和塔可夫斯基、黑澤明和阿巴斯;大師:戈達爾、侯麥、安哲羅普洛斯、基耶斯洛夫斯基、侯孝賢、錫蘭;一流導演:大衛(wèi)·林奇、庫斯圖里卡、南尼·莫萊蒂、阿基·考里斯馬基、拉斯·馮·提爾、……)
未來的電影將不再由漫畫家(費里尼)、詩人(塔可夫斯基)、劇作家(伯格曼)、畫家(黑澤明、阿巴斯)……拍出,而是建筑師(安東尼奧尼、阿彼察邦……)。
8、默片永垂不朽。
…
第九集:70年代的美國電影 1967—1979:新美國電影
背景:六十年代,美國電影從如日中天走向衰敗,電影人的悲劇、越南戰(zhàn)爭、好萊塢片廠制度走向結(jié)束。個人化的電影、電影學校引入歐洲理念、和對電影史的重視,重新走向輝煌。
1、新美國電影分為三類:諷刺電影——巴克-亨利,嘲笑社會和時代。異類電影——查爾斯-伯內(nèi)特,挑戰(zhàn)電影業(yè)的傳統(tǒng)風格。趨同電影——羅伯特-唐恩,利用新手法,包裝傳統(tǒng)類型片。
嘲諷電影:
1、《鴨湯》(1933,里奧-麥凱瑞),虛構(gòu)小國,總統(tǒng)的出場,世界顛倒一般
“電影史話”電影史話筆記〔3〕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82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