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探索與發(fā)現(xiàn)”欄目歷時一年拍攝剪輯的12集紀錄片《中國遠征軍》于1月9日在科教頻道連續(xù)播出。這部電影告訴了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中國軍隊遠征緬甸的故事。在這一時期,10萬名精銳士兵英勇作戰(zhàn),敵人少而多的驚人例子;另一個悲慘的故事是,由于盟軍之間的戰(zhàn)略分歧,遠征軍別無選擇,只能撤退并返回家園。在穿越野人山時,有5萬人傷亡,只有1萬人返回家園;廖耀湘率兩萬人赴印度受訓,澄清了一些重要史實。例如,震撼世界的仁安羌勝利的直接指揮者不是孫立人,而是劉方武,以及曾被新中國譽為“革命烈士”的戴安瀾將軍等鮮為人知的細節(jié)。本片攝制組分赴湖南、云南等多地拍攝,對多位遠征軍老兵進行了搶救性采訪,其中大部分都是90多歲的老人。他們不僅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信息,讓觀眾能夠追溯到最真實的歷史,而且為未來積累了不可替代的寶貴材料。此外,在這部電影的制作過程中,制作團隊通過遠征軍的后代獲得了美國攝影團隊拍攝的大量重要資料。這些圖像以前保存在美國,從未在國內(nèi)公開過。欄目總監(jiān)精心篩選編輯成集,在屏幕上再現(xiàn),填補了這一時期歷史視覺證據(jù)的空白。弘揚了中國人民在反法西斯戰(zhàn)場上的英雄氣概。(1) :《鐵血遠征》(2010.01.09)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像一條無盡的灰龍,沿著滇緬公路挺進緬甸。這是自1894年第一次中日戰(zhàn)爭以來,中國士兵首次出征海外。(2) 仁安羌銅鼓戰(zhàn)役(2010年1月10日)剛剛結(jié)束,緬甸盟軍司令部決定以曼德勒為依托,集中3個中國軍隊和5個英國師,共計25萬優(yōu)勢兵力,與日軍展開決戰(zhàn)。(3) 1942年5月,在緬甸北部的野人山,中國遠征軍5萬多名士兵踏上了死亡的悲慘旅程。后來,這座山上60%以上的士兵被埋葬在異國他鄉(xiāng)。(4) 整個軍隊,Ramja Ramja,是印度北部的一個小地方。60多年前,中國遠征軍在此集結(jié),打響了向日軍宣戰(zhàn)、收復(fù)緬甸的第一號角。(5) 1943年底,經(jīng)過近一年的艱苦斗爭,向緬北發(fā)起反攻的計劃終于得以實施。駐扎在印度的軍隊拉開了反攻的序幕。(6) 對駐印中國軍隊的鉗形進攻,通過胡抗,猛烈進攻山谷,有效地運用了多次交織、迂回包圍的戰(zhàn)術(shù),取得了多次巨大勝利。(7) 密支那絞肉機中國駐印度駐軍取得了漂亮的勝利。后來,由于種種原因,密支那之戰(zhàn)演變成了一場艱苦的戰(zhàn)斗。雙方傷亡慘重,經(jīng)過80天的艱苦戰(zhàn)斗,最終在緬北反擊戰(zhàn)中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勝利。(8) 1942年初夏,日軍一萬余人入侵滇西,西南軍事?lián)c龍陵、騰沖進入兩年黑暗占領(lǐng)期。(9) 中國遠征軍本打算越過高黎貢山,進攻被日軍控制了兩年的滇西重鎮(zhèn)騰沖,以出其不意,但卻泄露了消息,面臨著極其困難的局面。(10) 在怒江西岸的盤山之旅中,西岸有海拔2260米的最高峰嵩山。它沿怒江和滇緬公路兩側(cè)進行遠程控制。1944年5月遠征軍渡過怒江后,左翼第11集團軍立即向日軍重兵把守的松山發(fā)起猛攻。(11) :血腥騰沖本期介紹中國遠征軍右路軍霍Coyezhang第20集團軍5個師與守備日軍藏重148團的戰(zhàn)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