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家族觀念上,意大利人真真有幾分“歐洲的中國”意味
2.typisch deutsch也好,typisch Italienisch也罷,人們往往不希望被作為一種成見典型被觀察,卻又往往在用這種方式觀察其他人。
3.整部電影的喜劇基調、講述文化理念差異、以及老丈人回憶赴德心酸史但又吐槽意呆不辦事這幾點上都會讓我想起另外一部土耳其題材《阿曼尼亞:歡迎來到德國 Almanya - Willkommen in Deutschland》
4.這系列看多了,突然想到如果人物設定是:男方背景趨于妥協(xié)于繁文縟節(jié),女方背景趨于極力注重私人空間?其實這樣的片子也不是沒有,不過能給人留下印象深刻,或是讓人倍感自然真實的似乎還是少些。
這是一部描寫關于平等心的電影,就是無論你來自哪里,我們是平等的。
此劇獲第1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 金爵獎 最佳影片(提名)
第1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 金爵獎 最佳男演員 克里斯蒂安·烏蒙
是近來德國電影的一大奇跡,成功在德國開出了近乎奇跡般、高達四億臺幣的票房佳績。
改編自青年作家楊·懷樂(Jan Weiler)在德國瘋狂賣出一百萬冊、兼具知性與感性的暢銷小說《瑪麗亞,他不喜歡吃》(Maria, ihm schmeckt's nicht!)。
電影以喜劇的形式展示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風俗習慣的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來對待的問題。
德國人楊決定要迎娶一個德意裔女孩莎拉。莎拉的父親安東尼歐是移民到德國的意大利人。 準岳父希望婚禮到意大利家鄉(xiāng)坎勃貝蘿去結婚。
在準岳父的堅持下,楊和莎拉只好千里奔波回到意大利,準備籌辦他們的婚禮。沒想到迎接他們的,除了「坎勃貝蘿」的美麗風光外,還有莎拉娘家一托拉庫令人發(fā)瘋的親戚… 嚴謹?shù)姆置霚蚀_的德國相遇了隨心所欲的意大利鄉(xiāng)村。終于明白為什么德國會產(chǎn)生如此偉大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工業(yè)標準,和意大利鄉(xiāng)村為什么如此盛產(chǎn)非…
我們從小被教育的一種藝術理論說,藝術是對真實生活的反應。現(xiàn)實主義的文學作品和繪畫尚且能讓它自圓其說,而到了電影這里,卻常常會發(fā)現(xiàn)這種定義的失靈:很多電影都致力于制造一種幻象,讓人以為生活本不應該是庸常的,應當和電影一樣具有藝術的美感。
比如灰姑娘式的受難和神仙降臨,諾丁山和卡薩布蘭卡式的一見鐘情,夏洛特式的非ordinary。他們作為庸常生活的消遣出現(xiàn),讓人毫不費力就能陷入真善美構建出的電影世界里,兩小時之后戀戀不舍地離開,收拾手邊的爆米花,交上3D眼鏡,回到瑣碎又平凡的人間。假如觀眾碰巧是個十分敏感的人,或許還會有那么一瞬間的抑郁。
《小鎮(zhèn)異國情》恰好是一種相反的類型:它為俗世生活的一些問題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的參考。
故事中,新娘薩拉的父親安東尼奧年少時從意大利小鎮(zhèn)背井離鄉(xiāng),拿著一張機械師的證書,來到德國,希望建立一份自己的事業(yè)。意大利人在德國生活非常艱難,機械師畢業(yè)證書并無用處,他從做餐廳服務員做起,然后維修汽車,如今身邊有嬌女和嬌妻。付出的代價是,他在家鄉(xiāng)不被理解,兄長惡言相對,于是賭氣多…
【小鎮(zhèn)異國情】男兒就要走更遠的路 品味不一樣的人生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80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