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三集《孤獨的美食家》,
倒是挺喜歡井之頭五郎的。
西裝筆挺,
總是拖著一只公文包,
形單影只的去見客戶,
瘦削的身形怎么看都有點潦倒和猥瑣的樣子。
說是美食家,
愛吃能吃倒是真的,
所謂的美食不過是街邊小巷里的小吃店經(jīng)常販賣的:
雞肉串、烤魚、擔擔面……那些很有親切感的食物。
不過往往越是簡單的食物,
想要做的好吃卻越難。
不得不承認,
戲中的食物實在太精致了。
看到井之頭五郎饑腸轆轆的坐下,
吃到食物那一刻,
一張糾結在一起的苦臉瞬間舒展開,
簡直是一種莫大享受。
很多時候,
美食未必是多么高級的菜色,
食物入口時的心境也有很大關系。
而尋找美食有時候也很像是艷遇,
常常是眾里尋她千百度,
佳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孤獨的美食家》主角不帥,食物不奢,劇情不華,我卻翻來覆去看上了幾遍,沒事兒還喜歡看。
心理的病人要治,但是能夠治好嗎?我覺得治不好,也不需要治好。如果你的心理沒病,那你真的少了很多樂趣,比如裝神經(jīng)病。也使別人少了很多樂趣,比如說“你是神經(jīng)??!”。真正積極健康的心理,是和那個病著的自己好好相處,和其他的病人嘮嘮嗑。醫(yī)院病房里幾個病人一塊住著,互訴病情,彼此治愈,心病去了,身體也好得快。心理病人最好也多接觸接觸病友,才能活得輕松自在。
劇中男主五郎,大叔,未婚,經(jīng)營雜貨生意,獨來獨往,人脈廣泛的背后是顆孤獨的美食家的心,無論身處成功與失敗,都聽從胃的召喚,一句“叔,餓了”之后,變身覓食超人,心靈獨白大師,糾結于菜單過后,總能獨吞二三人的飯量,一番風卷殘云過后,抹抹嘴,說句謝謝款待,晃蕩出門,抬頭紋都舒展了。我被叔治愈了。
治愈抓人本能。吃是最刺激的劇情,又是最放松的縱欲。人生難得小放縱,無害,又能扣上飲食文化帽子,心安理得。
治愈得說點兒掏心窩子的話?!?a href="/w/id339551.html">孤美》劇里大量心靈獨白,小猶豫、小煩惱…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35591
作者:月巴氏
食,就是為了飽
我一直停留在一個好低層的形而下層次:只關心嗰一餐食得我飽不飽。
曾經(jīng)出席一些飯局,在一些好elegant的西餐廳進行,身旁坐的人都衣冠楚楚,談的話題我統(tǒng)統(tǒng)答唔到嘴,最弊是他們又會主動問你意見,以致我成個飯局都維持在一個周身唔聚財?shù)男睦頎顟B(tài)……周身唔聚財?shù)耐瑫r,面前那些elegant菜式又極度精緻,精緻到一啖便食完——但你又不能一啖食完,必須分開好幾啖,淺淺的吃,細細的嘗,才表現(xiàn)到對「成件elegant事」的應有尊重。
而每當食完呢亭飯局後我立即需要做的是:立即食多一餐。半飽?我呸!
活著就是把食物填入體內
所以我真心鍾意單拖開飯。
食乜,我可以話事;食的速度,我可以有幾快得幾快;食嘢期間,更加唔使講嘢唔使俾反應,唯一需要面對的,就是面前嗰碟/碗/兜嘢。
但有時也會遭受歧視。例如在情人節(jié)誤闖那些擺明只供情侶享用的西餐廳,例如單拖去食buffet去放題去打邊爐等諸如此類被約定俗成為只供群體進行的飲食活動時……
歧視,是一種由外而產(chǎn)生的行為,…
《孤獨的美食家 第一季》境博主演,隔靴搔癢的美食劇集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78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