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聶華苓走過的一生去寫中華民族近代歷史。聽到白先勇說,在這十九、二十世紀的中國,看到的是中國人的流離和失落;丁玲的一段,我看見表面的女性堅強背後是歷過的辛酸。我黯然。近日的搶奶粉事件中我在想,放下一點香港人VS大陸人互相的仇視吧。做近代的中國人其實很慘。不要跟我說我們活在沒有戰(zhàn)爭的世代,我們穿得暖吃得飽──我們根本就是活在是非顛倒的亂世。即使沒有飽讀,as一個中國人一定也略懂中國文史哲學(xué)、傳統(tǒng)文化,禮義廉恥、謙厚、尊重等等的價值,為何我們會將我們的美德拼棄,剩下只有那些劣根性?如朋友所說,為何我們同根同源,但中國人也要看不起中國人,要架起敵對的關(guān)係?
說回聶華苓,是這個女人的隨性與活力讓「國際寫作計畫」得以作出重大貢獻。忘了是片中哪人說的了,他說創(chuàng)作者最終的創(chuàng)作目的,關(guān)注的應(yīng)該是「人」。想起她做人的態(tài)度,我想她左右派也不討好,是因為她的包容,她喜歡大家暢所欲言,she doesn’t care where you come from,她明白自由,她關(guān)注的是humanity,就是人心、人性吧。
聶華苓的舊作寫她經(jīng)歷由中國人、臺灣人再…
倘若鍵入“聶華苓”三字,網(wǎng)絡(luò)多半會彈出“國際寫作計劃”“世界文學(xué)之母”的之類的標簽,誠然,這也正是日后聶華苓獲得諸多榮譽授予的主要原因。但在成為廣交游的沙龍女主人之前,聶華苓前二世的人生卻是一個不得已與多數(shù)人離散的經(jīng)過。像她說的:“總是外外外!”明明生在中國人自己的土地,卻長在中國人控制之外的日租界;革命浪潮下黨派之爭,她不站隊,又成了左右不討好的外;后來她離鄉(xiāng),去了臺灣,再到美國,輾轉(zhuǎn)三地,地景的變化劃歸出時間的斷代,就像過了三生三世,這么說,聶華苓算是投了三次胎,可是她這三代身份的認定卻始終是一個相對于多數(shù)人集體的反證:對于臺灣我是大陸人,對于美國我是中國人,對于中國我是華裔美國人。
所謂“圈里人”,提到內(nèi),往往總是與一個聚合的圈子聯(lián)系的,而外的意象,則往往以圈外孤獨個體的方式呈現(xiàn)。紀錄片里有許多難得一見的聶華苓年輕時的照片,穿舊旗袍,眉眼清秀,溫婉安靜,并不是常見的那種挑頭做先鋒的樣子。但我覺得,她卻比她同時代著名的先鋒和革命者走的更遠。身為作家,她寫的比說的多,靜靜觀察,…
今日讀得汪曾祺《草木春秋》里一篇文章,忽而憶起14年藝穗節(jié)看過的陳安琪的《三生三世 聶華苓》,一幕幕都非常地熟悉。聶華苓與安格爾的愛情、圍繞而坐高談歡笑的各地作家們。之后我還找了片中多次提到的《失去的金鈴子》來看。在看《雷正傳》的時候,也記起聶華苓著旗袍身影的模樣,那樣有力量的模樣。
文章如下:
《遙寄愛荷華--懷念聶華苓和保羅·安格爾》
一九八七年九月,我應(yīng)安格爾和聶華苓之邀,到愛荷華去參加愛荷華大學(xué)“國際寫作計劃”,認識了他們夫婦,成了好朋友。安格爾是愛荷華人。他是愛荷華城 的驕傲。愛荷華的第一國家銀行是本城最大的銀行,和“寫作計劃”的關(guān)系很密切(“國際寫作計劃”作家的存款都在第一銀行開戶),每一屆“國際寫作計劃”, 第一銀行都要舉行一次盛大的招待酒會。第一銀行的墻壁上掛了一些美國偉人的照片或圖像。酒會那天,銀行特意把安格爾的巨幅淡彩鉛筆圖像也擺了出來,畫像畫 得很像,很能表現(xiàn)安格爾的神情:爽朗,幽默,機智。安格爾拉了我站在這張畫像的前邊拍了一張照片??上摇?/p>
她的紀錄片蜷曲于文化版的角落里,正如她的一生,從不刻意追求自己的名望。
世人知曉聶華苓已夠少,知道的也只定位于“當代中國文學(xué)之母”,但她們夫妻遠遠超越左右、現(xiàn)代與鄉(xiāng)土、大陸與臺灣……她是臺灣文學(xué)的巨人,是20世紀華人文學(xué)界最重要的推手。
《三生三世聶華苓》遠遠不止一部作家紀錄片,它既呈現(xiàn)一個傳奇女性八十多年人生的故事,同時側(cè)寫了八十多年來中國人的命運,兩岸華人在政治夾縫中的流離與抵抗,這才是真真正正的“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聶華苓將自己的人生分為三生三世,一生一世在大陸,一生一世在臺灣,一生一世于美國愛荷華。38歲她巧遇一生的愛人保羅?安格爾,這是聶華苓的第二場婚禮,卻是人生惟一的摯愛。
對聶華苓來說,她的人生與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地連在一起。民國初年,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兩岸對立……在這些大歷史的風(fēng)云變幻之下,是生離死別,顛沛流離。影片的前半部分主要集中于綜述性的“三生三世”的漂泊命運,后半部分則是她的“最好的時光”及她與臺灣文化界的關(guān)系
作家蘇童說:“聶華苓擁有傳奇般的人生經(jīng)歷,…
《三生三世 聶華苓》2013年,三生有你,一世不逝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76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