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影,除了金基德、郭在容兩位導演的作品,就沒有什么看過的了,感覺前者的作品像陸川的 “文藝片獲獎傾向型”,后者像寧浩的“快餐片吸金傾向型”,雖然媒體對他們評價還算比較高,但是目的性如此明確,他們搞的電影在我的心目中就喪失了地位,更何況片子在我的印象中也沒有留下除了創(chuàng)意、畫面和音效之外的好感。
近日看了這部《2009迷失的記憶》,電影水平不見得高,但給人一種如鯁在喉,蒙蒙中必須要說點什么的沖動,孔子講”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在東亞這片區(qū)域,中國、日本、韓國正如同行的三人,在不同的時代雖然產(chǎn)生過相互從屬的關(guān)系,但是這三國在近代都向著超越、控制甚至奴役另兩方這個目標在前行,(說中國在面對他們的時候沒有一種優(yōu)越感是不客觀的,說日、韓在爭奪國際話語權(quán)、最不濟也是領(lǐng)土的斗爭中,最終不將與中國產(chǎn)生直接對抗也是不現(xiàn)實的,早晚要上戰(zhàn)場,現(xiàn)在的都是為真刀真槍激斗在做的基礎(chǔ)工作。)三人行,不在別人的做法中借鑒些,我們就落在了后面。
影片元素多樣,科幻、歷史、社會、人性都有涉及,最不像樣的是科幻這塊,對于不確定的未…
我們從小接受的歷史觀點被稱為辯證唯物的歷史觀,這個觀點認為,歷史的發(fā)展有其必然規(guī)律.拿劇中的日本首相來說,如果伊藤博文真的被安重根槍殺了,那么也必然有能代替伊藤的人出現(xiàn)去吞并朝鮮,也就是歷史的發(fā)展不可逆轉(zhuǎn),當然,這也包括日本最后會戰(zhàn)敗,原子彈最后被投放于長崎與廣島.
而這部被稱為歷史假想科幻片,則剛好與這種觀點相反,這就是科幻片的魅力所在,拍電影可以不談?wù)軐W,從歷史的角度入手,并選擇了安重根槍殺伊藤博文這個事件作為切入口,我覺得還是相當成功的.
電影的一開始,1909年10月26日,哈爾濱車站,安重根未能擊斃伊藤博文,接著電腦不斷跳出的一個又一個歷史事件,到后來朝鮮終于被日本吞并,電影就在2009年漢城——日本早已經(jīng)吞并了朝鮮,漢城是日本帝國的第三大城市里拉開帷幕。故事在朝鮮秘密抵抗組織和日本警方之間展開。在此次行動中的韓裔的板本屬于日本調(diào)查局(簡稱JBI)人員,對JBI極為忠心。雖成功釬滅此次行動的朝鮮人,但卻由此發(fā)現(xiàn)了井上美術(shù)館不為人知的秘密.當他主動要求調(diào)查井上集團時,不但遭到拒絕,連身邊親如父親的…
或許我們每個人再厲害,也終逃不出命運吧,所以我一直都是個相信命運的人。
兩個好朋友,在命運面前,成為了敵人,我只能說,無奈,有多少人在環(huán)境的被迫下,有過相同的境遇呢?countless!人有時根本沒得選!命運如是!
電影中的歷史,韓國被日本占領(lǐng),日本人當然不想這扭曲的歷史被更改回來,如是乎,為了家庭,為了愛人,必須要互相殘殺。The winner makes history. 電影里一幕,勝利的一方,日本,一家人團圓,孩子快樂地撲向父親的懷抱,敗的一方,韓國,孩子被一槍打死后,倒在了張東健的懷里。電影這段處理真的好精彩,赫然的對比,也讓我被歷史的無情所震撼。勝利,戰(zhàn)敗,其實孰對孰錯真的是那么簡單就能說清楚嗎,只能說,人身在其中,真的很無奈吧。第一次,感覺,原來配樂可以如何契合電影。
狠的人,在環(huán)境的變化下,終會顯露出來,就像男二號,最后,他的眼神變得如此可怕。而張東健演的就是那么溫暖的一個人,因為他有溫暖的眼神,即使他開槍了,本人,比較喜歡,溫暖眼神的人。
張東健的演技給了他成為韓國一線男星的理由。
2009迷失的記憶:假如歷史可以重演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75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