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其實看了曉松奇談和觀復嘟嘟就覺得,一個人有文化,多少都跟家族有文化有關系,歷史的洪流呀…像圓桌派看竇文濤,再成功有才,也似乎比望族出身少了一點厚重感…一個名人背后的家族史為什么好看,因為名人的先人也非等閑之輩…黑格爾說,悲劇就是善的沖突。
阿丘:相比起來,阿丘的家族史就普通很多呀…不過倒是看到了很多廣東的歷史。不過話說回來,總被說不像廣東人,或許我的祖上,根本就不是廣東呢。阿丘母上家族的故事,平凡但動人。
陳沖:兩個字,做作。做作的事情不想多說
“我從哪里來?我是誰?”這是一部尋根問祖的人文紀錄片,14年的紀錄片,通過幾位嘉賓對家族歷史的探尋,揭開某一段歷史,揭開那時的中國,他們何嘗不是很多人祖先的縮影,何嘗不是代很多人前去尋根?他們所追尋的家族歷史,與近代中國的命運緊密相連,家族記憶就是另一個角度的民族記憶呀!超有情懷的一部片子!
我的家族是有家譜的,前些年重修過的,是打印出來的厚厚一本,每家一本。我見過手寫的那一本,保存稱不上完好,卻可以追溯到兩百年前……我知道我的祖先是誰,我知道我的根在哪里,這就很好了……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已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边@是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詩。小時就讀過,漸已淡忘,近來再回味,是從央視推出的尋根紀錄片《客從何處來》。片名便節(jié)選于此詩。
第一集里,看到易中天老師念讀大哥哥家信時,我哭了。人在彌留之際,總會對某段記憶惦念與不舍最多。大哥哥說,年幼時一家人清貧苦難的歲月在現(xiàn)在的記憶里更多的卻是美好。聽易老師念大哥哥描述的五車堂,我竟在自己腦海里也勾勒出了它的畫面。那是易中天老師家族的歷史和故事。那么我的大家族又會有怎樣的故事呢?我想,這或許是看過《客從何處來》的人都會萌發(fā)的一種念想吧。
記憶里,聽外公說過,荊氏家族里在清朝出過一個進士。這是我已知的為數(shù)不多的關于母親大家族歷史里的人。小時候在湖南老家舊屋正堂里看過一張穿著官服的人的畫像,當時就想,這應該就是父輩所說的先祖。
家。年幼時,我真正意義上第一次對這個字產(chǎn)生觸動,是因為父母的一次吵架。他們鬧得很兇,甚至連離婚協(xié)議書都已寫好,當父親坐在我床頭搖醒熟睡中的我,問了一句:“…
客從何處來 第一季:匠心!,史詩般!關于“親人”感受一二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75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