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看這類紀錄片還是大一那會,有種好奇心。這次是看各種消息,導(dǎo)致情緒不好,換換口味。很多想不到的風景,加上這個大屏和清晰度,感覺很好。
看到一只臉能隨著成長變色的猴子,屁股的色彩還很絢麗。尾部長著兩根天線一樣的東西的鳥,羽毛還能膨脹起來,像穿了一套戲服,在樹枝上跳舞。還有變色,打架的青蛙。動物身上形成的色彩是因為吃的東西導(dǎo)致的色素的積淀,蝸牛多吃不同形成不一樣的絢麗的殼。不同動物的眼睛能看到的色域不同所以看到的世界顏色是不同的,斑羚看到老虎的橙色皮毛,顯現(xiàn)出的是綠色
相比于鳥、魚、昆蟲,哺乳動物色彩大都不艷麗。一個原因是體內(nèi)無法合成綠色素,更深層的原因呢?
雀尾螳螂蝦,可以分別轉(zhuǎn)動兩只眼睛,幾乎覆蓋所有的方向。人類有3種色彩受體,螳螂蝦有12種,每一個都與大腦直接連接。能檢測到偏振光
火烈鳥剛出生羽毛是白的,長期食用鹽堿藻類與蝦類,兩種生物都含有類胡蘿卜素的紅色色素。
雌火烈鳥生育后,因消耗大量體力以及哺育幼鳥,羽毛褪回白色,很長時間進食后才會重新變紅。 火烈鳥群里,顏色越紅就越有吸引力。雌火烈鳥來年羽毛重新變紅才能繼續(xù)參加求偶的舞會
我一直覺得,地球是一座牢籠。
生命的形體就是枷鎖,借由這些枷鎖,困住靈魂。
之所以,之所以有這樣的感覺結(jié)論,概因為,自然法則過于殘酷無情。
在資源總量的大前提下,弱肉強食、適者生存就是至高無上的鐵律。
所有物種的行為,都是基于這一法則之下。
哪怕是模樣,都是符合這一殘酷的叢林法則。
從質(zhì)量上看,這部紀錄片的優(yōu)勝之處并不在色彩、構(gòu)圖,而是提供了一些新的視角。
1、利用毛發(fā)顏色求偶
這部紀錄片中有很多讓我印象深刻的點。僅舉幾例。
雄孔雀有極為漂亮的長尾羽,全身呈粉色的火烈鳥
《生命之色》充滿驚喜!《Life in colour》截圖和知識碎片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74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