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過一篇小說,講一個母親很恨她殺人已死的丈夫。面對自己懷中哇哇哭的遺腹子,頓起一股殺意。母愛的本能最終取勝,孩子保全了性命。可母親的一生從此備受折磨。孩子完全是一個小惡魔,無惡不作。對母親也毫無親情,終朝惡待乃至照死里打罵,連鄰居朋友都看不下去,批評母親不該如此寵溺這個公認的孽子。母親不辨。最終,兒子走向了他必然的結(jié)局監(jiān)獄。母親向牧師為自己那一時的殺意懺悔。他人與牧師討論,懷疑幼子未必感知到那一絲殺意,牧師感嘆,“誰知道,也許正是母親傳遞的微妙信息造就了幼兒一生的恨意”。
我并不認為蒂爾達斯溫頓對孩子的冷淡不可原諒。生活中,很多父親最初是很討厭孩子的。顧城對自己孩子就幾近敵視。 甚至對至親的親人來說,對孩子的愛和依戀都是慢慢生長起來的。如此按照很多朋友分析的邏輯,現(xiàn)在活得還好好的木耳應(yīng)該企圖殺光全世界了。
片中母子有一段少有同氣的對話,母親悻悻地小聲批評胖子,“明明停不住地吃,偏要表白自己消化慢”。一向反社會傾向的兒子卻對母親的評判不耐,“其實你挺刻薄”。母親反詰“現(xiàn)在誰在說話”…
這是一部會帶來不適感的電影,尤其是對角色是母親的人來說。比如我,看完的當晚,片中人物就入夢來;電影分享會的一個半小時,胃里灼熱。
今天,我想談?wù)勅隆?br>一是關(guān)于傷害的解釋。我記得有一種關(guān)于自殺的說法,是說當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到來是不受父母歡迎的,孩子可能會自殘自殺,以此來表達“既然你們不愛我,我就殺掉你們的孩子”的控訴。第一次聽到時對我沖擊之大!當然,這種傷害是指向自己的,片中的Kevin很明顯把傷害指向了外部。
二是我贊同Kevin的眼中始終只有母親一個人
為什么?這也許是許多觀眾在看完《我們需要談?wù)剟P文》/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2011)后想要問的問題。這也是電影的女主人公Eva(Tilda Swinton)一直想要尋找的答案。電影的展開將Eva的現(xiàn)實生活和她的回憶交叉在了一起。 她曾有顆自由的靈魂,從事的是旅行作家之類的工作,有個愛她的丈夫,過著典型的中產(chǎn)階級的生活。然而兒子Kevin的降生,將她的生活全部打亂。他是個古怪的孩子,似乎是上天派來折磨她的小魔頭。還在襁褓中的他,便知道如何區(qū)別對待父母,以獲得最大的關(guān)注。不僅如此,他不斷地以兩面派的作風(fēng),在父親和外人面前裝出一個正常孩子的爛漫,而在母親面前以挑釁的姿態(tài),故意做出一系列讓Eva窩火的事。
Eva的丈夫Franklin (John C. Reilly) 盡管一幅慈父模樣,但他似乎從未認真地把Eva的憂慮當回事。對于Kevin的舉動,他說的最多的一句便是,“他只是個孩子!”然而,事情遠非如此簡單。在他十六歲那年,Kevin突然做出了件讓所有人都難以置信的事,而被關(guān)入了監(jiān)獄。對于Kevin闖的禍,Eva始終沒搞明白他選擇犯罪的真正動機所在。然而她卻必須承擔…
一個剛滿十六歲的花季少年,在學(xué)校的大課堂,將手里的箭射向了沒有任何防備的同學(xué)們。他為什么這樣做?他的仇恨來自哪里呢?
凱文從出生那天起就不是個讓人省心的孩子。他一直哭鬧不止,使得媽媽伊娃筋疲力盡。直到三歲時,他仍然不開口說話,媽媽一度懷疑凱文有聽力障礙。四五歲時,他開始處處給媽媽搗亂,弄臟媽媽的房間、將大便拉在褲子里。而且他學(xué)會了使用兩張面孔,面對父親時一副人畜無害可愛男孩的樣子,而面對媽媽時卻總是眼里充滿敵意。在一次激烈的沖突后,伊娃沖動之下將孩子提起摔了出去
“凱文怎么了”凱文沒怎么,只是這個世界太難懂了。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71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