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都喜歡被人愛,希望被人渴望,但是所有這一切加起來都敵不過一個女人需要被人需要。
以“愛情”為營生的女人,她們不缺愛。她們的石榴裙擺下有來自君王的愛、也有來自年輕帥哥的愛。她們的美貌所向匹敵,國王們能為她們放棄王位,凡夫俗子們更愿意為她們獻上金銀財寶。這些唾手可得的東西,只是她們生活的點綴,不是她們生命的必須。妓女生養(yǎng)孩子,并不是要拿孩子去捆綁住哪個男人,而是她們需要孩子,就像孩子需要她們。
謝利是個“富二代”,從小隨母親在紙醉金迷的聲色場所長大,不差錢長大的謝利現(xiàn)在碰到了煩惱。母親按成年人的要求來管束他了,最愛唱“不想長大”的謝利好在還有個教母萊婭,在教母萊婭的羽翼下一躲又是六年。
教母和親媽不同,教母不需要他承擔責任。教母最好他永遠不要長大,永遠是那個小可愛承歡膝下。萊婭知道男人是靠不住的,他們永遠有更重要的家庭、事業(yè)排在她們前面。而男孩不同,特別是謝利哪種完全需要依附別人而生活的男孩,教母是她的精神鴉片、是他呼吸所必需的空氣。。。
一切是那么美妙,可惜男孩總有一天會變成男人。他…
她陪著他成長,可她卻要老去了。眼角的皺紋脂粉遮不住,對著鏡子不知道怎樣才能留住愛人。他還年輕啊,一邊眷戀著她,一邊接受了家里安排的婚事。
他以為自己的人生才剛剛展開,后來才知道,他已經(jīng)錯失生命中唯一的愛人。
那是很后來的后來,他意識到這點的時候,就開槍自殺了。
若是人活得自私點,瀟灑點,不論年齡,性別相愛,管他什么責任,或許會更隨性。畢竟對自己愛的人負責是最重要的。年長的人更懂得犧牲成全愛的人。然而我希望我能做到對愛的人負起責任,而不是抱憾終生 。
又是米歇爾費弗愛上了凱西貝茨的兒子,只不過這次艾什頓庫徹被換成了更年輕的魯伯特弗蘭德。這部從劇照上看起來似乎很有意思的片子被拍得溫溫吞吞,讓我隱約覺得,米歇爾需要繼續(xù)轉型了。
魯伯特飾演的謝利有點像賈寶玉,不過他的大觀園是風塵場所,因而更多了些放蕩和不羈,但這兩個生長在溫床加脂粉堆里的男子的確都禁不起風雨。與其說是女性的教育惹的禍,還不如說是性別比例失調所造成的必然后果(參考一下如果是一個女孩兒在眾多男人中成長的結果),所以說這種悲劇并非偶然。
影片的男女主人公從長久以來的好感,到性愛,轉為情感上的依賴,再到試探中的斗氣中產(chǎn)生真愛,最后引出一種“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的哀嘆。明顯是最后這種情感最為寶貴,也是其他愛情電影較少涉及的領域,但本片沒能把握住這個寶貝,而是將大部分篇幅浪費在了俗套的愛情上,或者說,在前面的劇情里沒能滲透這種令人唏噓的情感,著實可惜。
米歇爾在影片臨近結束時那段臺詞很動情,將本片在觀者的印象中提升了一些。想起她在《性、愛情、漢堡包》里那段哭訴,看過一遍就再也不能忘…
“諾諾。。。 。。?!?br>
當謝利纏綿似的用舌間輕輕吐出只屬于他自己的對萊婭的妮稱時:當萊婭看著這個年輕,而又憂郁的謝利懶散的倚在門邊吐出白煙,離開時:當萊婭聽到謝利即將要和一個年輕,漂亮的女孩結婚而因憤怒一口氣買下昂貴的綠色戒指時:當謝利看到久無消息的萊婭回來時,輕輕地松了一口氣,嘴角掛著連他都沒有察覺到的淡淡微笑時:當。。。 。。。我發(fā)現(xiàn)已無法將我的視線從屏幕上挪開了。我喜歡這部電影。
我喜歡女主人公那舉首投足間流漏出的自信,優(yōu)雅。
我喜歡她對愛情的執(zhí)著。
我喜歡她對待一切都淡然的個性。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的拍攝效果,場景都非常的另我滿意。尤其,當看到那鮮花燦爛的庭院時,我恨不得跳進去。。。 呵呵,當然,這只是后話了。還有那五彩繽紛的服飾。
《謝利》你已經(jīng)嘗過青春的味道了,多以你總不滿足,但你終究會后悔。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70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