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蒼穹下》的續(xù)集,兩位不同的天使,兩段不同的命運:追逐愛情的丹密爾,追逐善良的卡西爾。逃離了天使的孤獨寂寞,脫去了天使的盔甲,才發(fā)現(xiàn)人間寂寞依舊。
文德斯還是那么會“玩”:色彩的切換既是刻意的又是巧妙安排的——在可感與無意識間游離;戈爾巴喬夫的眼光,人造假天使蹦極場景,卡西爾接到小女孩的一瞬間,色彩瞬間充滿畫面——與《柏林蒼穹下》的手法如出一轍。
文德斯對搖滾的熱衷在《咫尺天涯》里也可見一斑,上次《柏林蒼穹下》請來了Nick Cave
卡希爾摸著老頭的鼻子講著他的過去
老頭回憶起自己十四歲的時候愛上過一個女孩
他笑得像個小孩子
卡爾維諾說,總有一天,自己認識的人中間,死去的會比活著的還要多。到那個時候,再也沒有人會幫你一起回憶你的過去。
幸好還有文德斯
一、在這裡就先從Bruno Ganz說起吧!
Bruno Ganz的臉孔對臺灣觀眾來說不算陌生,因為他就是「帝國毀滅」裡的希特勒,只要是有上網(wǎng)的人,就算沒看過這部電影,也看過別人惡搞片中的某些橋段。對於老道一點的影迷而言,要接受Bruno Ganz這樣的形象有點困難。因為,他同時也是「慾望之翼」裡那位深情的天使。
前後才差不到二十年,一個人的性情怎麼會出現(xiàn)這麼大的轉(zhuǎn)變呢?
談到「慾望之翼」,國內(nèi)的影迷可能還有點陌生,但如果是「X情人」,國內(nèi)的六七年級生肯定會有印象。片中尼可拉斯.美人尖.凱吉飾演的天使愛上了當時的萬年玉女梅格.拉皮.萊恩,從而羨慕起凡人的生活與生老病死,最後也選擇拋棄天使的永生,成為一個凡人?;旧希竂情人」就是好萊屋導演竊取德國導演溫德斯的創(chuàng)意,翻拍「慾望之翼」的作品。當然,這部「慾望之翼」指的不是1997年的「慾望之翼」,而是1987年溫德斯的「慾望之翼」。老實說,87年「慾望之翼」並不是個理想的片名,對岸有個比較貼近原意的譯名,「柏林蒼穹下」,但仍舊與原意略有出入
2023's SIFF@大光明
最接近“詩”一樣的電影,也是本屆電影節(jié)我看的里最耐人尋味,值得好好思考的電影。不僅僅每一句臺詞有濃濃的哲理性而富有詩意的排比,并且劇情中幾個家庭被歷史推演變化更值得審視萬千。
寫于數(shù)月前。
昨夜和同屋并排躺著連看了兩場英超,隨后又喝了大半瓶二鍋頭,覺得GIN酒的口感與二鍋頭挺相似。
不過畢竟一個上百元,一個四塊五。二鍋頭的勁讓我昏昏沉沉睡到今天中午十二點。起床后楞了一會兒神,然后發(fā)覺窗外面太陽出奇的溫暖柔和,讓人聯(lián)想到小熊在草地上抓蝴蝶!心情也頓時好了起來。
洗漱完畢,肚子空空如也,但沒什么胃口,拿上煙,套上T恤,穿著碎花睡褲就出門了——去外教家澆花。
之前曾答應過我的德語外教在她暑期回國度假期間幫她照看她的盆栽,十一期間她又回國參加朋友的婚禮以及一個受洗儀式,于是非?!安灰娡狻钡脑俅伟阉√幍蔫€匙交給了我。
“沾花惹草”之后,我也“不見外”地坐在地上翻看外教書房墻角的CD和書籍。見沒什么感興趣的就順手抽了幾張DVD坐到沙發(fā)上看簡介。其實對德語電影沒什么好感,因為當代主流的德語電影不論是敘事還是技巧基本上全都被“美國化”了。而Wim Wenders卻是一個異類,即使是《德州巴黎》這個美國故事仍然能夠保有鮮明的個人風格。當然,并不是說他的電影就是去美國化的
文德斯影展武漢站,百美匯影城。
首先大銀幕看這樣的電影很值得,不管票價,都很值得。所有的沖擊直白的呈現(xiàn)在你面前,那么好的畫面那么好的音響,結(jié)束后所有觀眾一起鼓掌,這是大銀幕獨有的興奮與感動。
把第二位天使也拉下來了,在上一部還很高冷到了這里就變成了詼諧的小老頭,演成了小老頭柏林漫游記和小老頭行善日志。
文本其實承載了比畫面更多的東西,很有幾段都表達了文德斯的思考和想法,想要人心向善,想找到一個善的人間,想要停止戰(zhàn)爭和壞事的發(fā)展,想要不受困于自己的所見所感
《咫尺天涯》熱門!As the angle hits the ground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64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