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裡的臺灣元素, 可以讓只從新聞中了解臺灣片面的人, 稍微的貼近臺灣生活面向
最重要是夜市文化, 其餘的人際關(guān)係和政商來往, 以及海派的兄弟情節(jié), 這些各國各地皆有, 只是皮膚顏色不同而已
而幾乎是24小時的夜市文化, 足可以寫成研究論文, 也真有人寫成, 夜市的形成背景, 夜市銷售跟社會流行之間的關(guān)係, 夜市雜貨售價跟景氣好壞的串連影響... 在看雞排英雄的同時, 可以注意看看賣的東西(臺灣人好吃炸雞排, 單獨吃 ), 東西的模樣(雞排的大小, 炸出的顏色...), 然後, 真正到夜市裡去觀摩比較, 為什麼有的夜市規(guī)模能夠大到驚人..
剛到大陸生活, 驚訝於大部分的人都只活在白天, 夜裡的生活只侷限在城市裡, 相對於臺灣, 即便是小小農(nóng)村, 至少都會有一天是趕集式的夜市, 直到凌晨才結(jié)束, 而臺灣夜市文化, 其實也是傳承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 ( 清明上河圖... )
雞排英雄中最動容的, 不是豬哥亮氣憤填膺的演說, 而是他孤獨的吃著老奶奶的四神湯, 畫面運鏡簡單的讓豬哥亮的表情很到味的呈現(xiàn)出 " 五味雜陳 ", 恰如其分, 也讓熟悉豬哥亮人生的臺灣人, 認(rèn)同他這樣的本色演出
《雞排英雄》一部臺灣旅游行銷片
可能是由于政治和文化的原因,相對于香港電影來說,我們能接觸到的臺灣電影算得上是微乎其微了,盡管如此,幾乎每個80后、70后及以上年紀(jì)的人都看過臺灣一部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筆者記得接觸這部電影的時候才五六歲,電影在村門子里放映,幾乎家家戶戶都來觀看,幾乎每個觀眾看后都淚流滿面,而這種萬人空巷的情景似乎已經(jīng)有很多年沒見了。相反臺灣導(dǎo)演和大陸及香港合拍片,我們倒是見識了不少,例如臺灣導(dǎo)演朱延平這幾年先后為大家?guī)怼洞蠊嗷@》、《刺陵》、《大笑江湖》等,片子隨爛,但票房收益還算不錯,也讓朱導(dǎo)嘗到了甜頭。
直到2009年一部《海角七號》又一次讓大陸觀眾熟知和接觸到臺灣本土電影,2010年《艋舺》推波助瀾,2011年臺灣電影《雞排英雄》又趁火打擊,這部由藍正龍和柯佳嬿主演的賀歲片在臺灣狂收上億票房(1億新臺幣約等于2200萬人民幣)。小成本,大收益這樣的結(jié)果投資方自然開心。本片與2011年7月12日登陸大陸院線,且不論票房收益如何
自己一個人看電影的感覺怎么樣,有人會說,不夠熱鬧沒有意思,不過我倒是蠻喜歡一個人看電影的。尤其是最近覺得日子百無聊賴,還有些不順,于是走進電影院選擇了這部小小眾的《雞排英雄》。
說實話,電影里除了藍正龍我還能叫上名字,其他的人我真是不太熟絡(luò)。影片一開始便是一幅熱熱鬧鬧的市井夜市圖。熙熙攘攘的人群,來來往往的叫賣聲。這里似乎無異于我們常逛的夜市,只是這里是噴香的滿意大雞排,美味珠姐牛排的臺灣風(fēng)味的888夜市。
故事的主人公阿華出場了,他是一個生于斯長于斯的夜市青年,每天混跡于其中,然后有一天被選為888夜市的會長。他周旋于其中的各色人物之間,既會在雞排大姐大與珠姐牛排因爭搶食客之間巧妙化解,也會在夜市街坊與城管之間圓融,讓一切顯得如此融洽,雖然市井但充滿人情味。
之后故事有點按照既定情節(jié)開始發(fā)展,阿華遇見了林亦南,一個失業(yè)的八卦女記者。對于阿華來說,他的生活只有兩樣?xùn)|西,撫養(yǎng)他一起長大的阿嬤,他從小與阿嬤相依為命,每日喝著阿嬤的四神湯。另一個就是他所管理的888夜市
“雞排英雄”一絕!很溫馨很感人的生活記錄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0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