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并不是對《巴山夜雨》的評論,只是借這個條目推薦大陸八十年代前期拍攝的一些電影,我建了一個豆列:http://www.douban.com/doulist/143383/
第一,我喜歡看這些影片,是因為看多了外國影片,于是想看有中國人影像的電影。八十年代前后沒有中國人電影?當(dāng)然不是沒有,而是其他年代的喜歡看的少,我覺得八十年代前期大陸電影的整體創(chuàng)作質(zhì)量是一個很高的水平。就演員來說,張瑜、仲星火、葛建軍、劉子楓、斯琴高娃等人,要比現(xiàn)在的演員表演的好看。就是同一個演員自身,他早期的電影也要比后來的好看,比如姜文在《芙蓉鎮(zhèn)》里、張豐毅在《城南舊事》里,如果對比一下,就感覺到八十年代前期大陸電影里的演員是在認真演角色,后來的電影演員是在演自己,多數(shù)演員都想建立自己的個性化表演特色。我想看的是電影里的中國人故事,不愿意看演員們在電影里裝模作樣。八十年代以前的電影(不包括民國時期老片),電影演員更不是在演一個人,是政+治化身,更不愿看。所以要想在電影里找中國人的影像,這些電影里最好找,其他電影里不是符號,就是演員自己。
第二
通過押解犯人秋石的旅途中,同一個船艙的各階級各類型的人的社會活動,反映出大家所經(jīng)歷的這場浩劫。這一場浩劫,過幾個空氣所能觸及的任何角落,身處這場浩劫漩渦中的人,收獲的只有失去,軍人沒倒在侵略者的槍下,卻倒在了自己人手里,大師們?nèi)急豢哿嗣弊?,知識分子無所適從,工人農(nóng)民生產(chǎn)都成了罪惡。明初三案,清初文字獄都無法與其相提并論,它在經(jīng)歷著身上留下的傷疤一輩子都不可能治愈,就算是泰蘭德,瑪法里奧,阿萊克斯塔薩也不行。
吳貽弓去世了,享年80。夜刷此片,難以相信此劇才區(qū)區(qū)79分鐘,及其精煉,人物繁多,劇情波折。人物略臉譜化一點,卻也設(shè)計精妙,教書老太告誡禍從口出卻也忍不住和革命小將辯論,驚弓之鳥的京劇演員唯唯諾諾,也把好人壞人看在心底,似乎鄙視一切的工人階級,抄家的紅衛(wèi)兵卻也珍藏著作家的手稿,獨生子和平年代無辜喪命卻毫無怨尤的偉大母親,船長政委民警廚師全員好人!每個人的背后都承載著自己背景下的暗流涌動,兩位女性起到了關(guān)鍵作用,年紀相仿的年輕女性,一個被迫遠嫁,夜半跳江讓故事進入高潮
80年代還是思想大解放的年代,現(xiàn)在涉及政治尺度的片子怎么能上映呢?電影節(jié)奏比較緩慢,演員還是一副革命階級苦大仇深嘴臉。父女相認一節(jié)現(xiàn)在看來太刻意話了。
那是95年的夏天,我大三,也是一樣的路線,暑假里幫老師畫圖,賺了第一筆錢,順江而下,從重慶朝天門碼頭起航,也是到武漢上岸。船上也是很多人的船艙,大概是八個人的船艙吧,船艙內(nèi)除了我一個窮學(xué)生,另外七個是山東某單位的旅行團,一天下來就熟悉了,他們很熱情的帶我混進他們的隊伍上岸到景點里不要票了。三天的旅行很美好,船過巫山,竟然夢到了神女,一笑。
《巴山夜雨》
1.1980,長達10年的文革剛剛結(jié)束。
2.影片故事發(fā)生時間:文革后期,國家千瘡百孔,人們身心傷痕累累。
人物設(shè)計:一間小小的客艙,涵蓋了中國的各個階層,可以大致勾勒出當(dāng)年中國社會的基本面貌。
社會背景:經(jīng)濟停滯、社會凋敝、民生困苦;黑白顛倒、痛苦壓抑。
獲獎記錄:1981第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巴山夜雨》獲得最佳影片、最佳編劇、最佳女演員、最佳男女配角集體獎、最佳音樂五項大獎。
藝術(shù)分析:鏡頭角度、方位上和景別上的處理 船邊談話一節(jié):秋實 仰拍,小景別
巴山夜雨:全程高能的劇情片 中國電影曾經(jīng)是那么淳樸、那么清秀,那么有韻味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9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