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與地獄》是本片的日文名和中文名。在六十年代,天堂是日本和中國的字典中空缺的詞組,它們充其量是日本的舶來詞,嬉皮士們脫口而出,它們在中國是資本主義的尾巴,被紅衛(wèi)兵們剪掉。我們的好人、圣人、仙人也在天上,要么騰云駕霧翻跟斗,要么騎白龍駕黃鶴配坐騎,撲哧翅膀的是鬼怪妖孽,高高在上的是極樂世界,天堂不過是日本老人眼中墮落的下一代,中國老人記憶中的長毛。僅從片名上看,這是一個眼子。大師黑澤明也要抓住小觀眾。而此片流傳到中國應(yīng)是改革開放以后,文青們都知道上帝死了,憤青們都在天安門革命。我們都不能望題生義。反而是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的歐美人,將片名翻譯稱《high and low》,若當(dāng)局者迷,旁觀者必清。討論人生終極問題的電影有關(guān)天堂與地獄,可這是一部討論社會終極問題的電影——社會的階層,誰在上,誰在下,社會的問題難于人生,它辦不到上下自如。正所謂生老病死是天經(jīng)地義,而共產(chǎn)主義是驚天動地。
從影片一開始,輪番出現(xiàn)的鏡頭是高樓大廈、工廠區(qū)、窮街陋巷,它們一樣的景別和時長,對,電影不解決問題,它只提出問題
1963年的「天堂與地獄」很好地呈現(xiàn)出了一個時代又一個時代之間的縫隙——黑澤明電影最重要的配角志村喬,幾乎貫穿黑澤明早中期的所有電影;40年代初擔(dān)任處女座《姿三四郎》男主的藤田進;40年代末期進入視線、50年代到60年代成為黑澤明電影絕對象征的三船敏郎;60年代后期接棒三船敏郎成為黑澤明電影標(biāo)志性人物的仲代達矢;最后還有剛踏入影壇不久,80年代在伊丹十三電影里發(fā)光發(fā)熱的山崎努。
Often regarded as the most “Western” of Japanese directors (Bordwell, 379), throughout his career, Akira Kurosawa had demonstrated to the world his illustrious aptitude for incorporating western culture into his films to create a distinct cinematic language both stylistically and symbolically. While many of his antecedent films, such asRashomon(1950) andThrone of Blood(1957), epitomized his keen assimilation of classic western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ical ideas, inHigh a
黑澤明高就高在,他沒有按照我們的慣常思路讓具有最明顯利益沖突的公司高層成為幕后兇手,而是讓一個犯罪動機非常普通的小市民策劃起整場犯罪。就娛樂性而言,這增加了破案難度,電影的走向更撲朔迷離,但另一方面,也使這場犯罪沒有落入公司高層內(nèi)部矛盾的窠臼,而成為了社會貧富階層矛盾的直接體現(xiàn)。
對于殘酷極端的竹內(nèi),黑澤明為什么直至最后都沒有讓他自述身平甚至賣慘?
這是因為這可能會引起觀眾對他的共情和憐憫,而這恐怕不符合黑澤明原意——竹內(nèi)不是我們應(yīng)該施以憐憫的對象。這部片子里
一遇到頭疼的案子要偵破,就天熱,就流汗,就扇扇子。這幾乎是黑澤明偵破片的定式。確實也能很好地制造人在案子懸而未決時焦灼,煩躁的氣氛,也能帶動觀眾人戲。后來的《砂器》也認為此計大妙,于是也天熱,流汗,扇扇子。
這次要賞析的兩幅海報來自一部稍微有些冷門的電影《天國與地獄》,標(biāo)準(zhǔn)收藏編號0024。影片既有趣又容易理解,同時劇作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拍攝技法高超、人文關(guān)懷豐富,是一部難得的優(yōu)秀作品。
《天國與地獄》于1963年上映,是日本導(dǎo)演黑澤明中期的作品。之前我們做過《影武者》的海報賞析,相比于其后期爐火純青的境界,黑澤明中期的作品優(yōu)秀得非常清晰,每一處都堪稱完美。黑澤明的作品既是電影行業(yè)的樣板,又為普羅大眾所津津樂道。
這是一個都市犯罪題材的故事,講的是白手起家的正直商人、鞋業(yè)公司董事權(quán)藤
“天國與地獄”1963年度佳片,La descente aux enfers en 3 actes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54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