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的消失和復出,都讓人錯愕莫名。
是的,面對大時代的波譎云詭,除了感慨一句WTF,我們還能怎樣?
于是,以罵爛片為業(yè)的王大根,這一次也變得溫柔了許多。
《海上牧云記》教給《長安十二時辰》的事
文|王大根
作者簡介:作家,著有《我必須戀愛的理由》。你不難在豆瓣看到她的評論,并想“難道除了看電影、追劇她就無事可做了嗎?”是的,沒有了。
目睹過《九州·縹緲錄》開播前半小時被緊急撤檔的慘案后,再看過坊間流傳的那份“什么不能拍”的電視劇圈會議精神
花萼樓一戰(zhàn)后,皇帝看似被蕭規(guī)擄走,其實,真正的談判才正式開始。
只是比花萼樓更為隱形,也更為豐富,更為動人。更需仔細揣摩,方解其中意味。
大吉酒肆。
蕭規(guī)與張小敬終于大打出手。在長安無人能敵的五尊閻羅,果然敗在了蕭規(guī)手下——
聞染死的時候,很多人質(zhì)疑張小敬反應。這里,簡單幾句話,其內(nèi)心的負罪感躍然而出。
聞染死,他怎能無動于衷?他都想以死謝罪。只是他不能,因為他還要保長安。聞染是他信念的一個載體,載體沒了,信念還在,他還是要保長安。
再看蕭規(guī),他也一樣覺得有愧
我很喜歡易烊千璽本人的性格與演戲的態(tài)度,而且從這部劇本身來看,千璽并沒有讓人出戲,也不至于拖后腿,甚至有及格以上的不錯表現(xiàn),這對于他的當時年齡和流量定位來說,已經(jīng)很不容易。但如果要說實話,那么很可惜的是,這個角色本身的設(shè)定過于復雜,而千璽又較為稚嫩,所以似乎并沒有很好的表現(xiàn)出這個人物的韻味與深度,在塑造人物和推動劇情的上限方面,做的依舊有所不足。
首先我們弄清楚,李泌的角色設(shè)定是道家出身,而不是官場上流行的儒生或法士。
道家和法、儒(宋明之前)的一個重要差別在于
打開前兩集一邊努力進入劇情一邊走神,不得不退回去重新嘗試進入,試了三次后最終得出結(jié)論:看不下去。
講不好故事的精美劇集如同一個喋喋不休強行秀才華深度的美人兒,還不如淺薄輕快讓人痛快。
天才少年不像天才,是個色厲內(nèi)荏的小男孩。雷佳音沒有匪氣,仍舊是那個街邊潦倒的流浪漢。
而且,這已經(jīng)是我看不下去的第二部馬伯庸的劇了。
感覺特別拖沓,特別矯情。
第一次寫長評,也是第一次寫劇評,因為實在是想法太多,短評說不清了。
總的來說,覺得這劇好是好的,但評分捧得太高了。這部劇在服化道和拍攝手法上非常精致,演員演技在線,是最大的優(yōu)點。大家覺得很棒的劇情,來自本來就優(yōu)秀的小說,沒什么可說的。但是(加粗),劇集進入中后期,節(jié)奏明顯不行,應當詳盡的地方快節(jié)奏,很多地方都給人拖時間的感覺。尤其是劇情和原著一些不同的改動,使得人物動機混亂,基本人設(shè)就崩了,更別提劇情出現(xiàn)的bug。后面就分別聊一下這些感受。
首先,服化道,真的是非常優(yōu)秀
《長安十二時辰》書中人物名字皆為歷史人物真名,而劇中則以諧音或形近字代之,我想就是怕觀眾對于某些小說改編過于執(zhí)著,所以如果說我有半點較真都是冤枉了啊,只是借好劇學習一點點歷史罷了。
一部懸疑角力劇也繞不過大唐特產(chǎn)——詩人。前三集就蹦出來好幾個著名詩人,來數(shù)數(shù)看吧。
1.焦遂
焦遂,就是劇中把狼衛(wèi)曹破延從水渠中救出來的“酒鬼”焦遂,真的是上演了一幕農(nóng)夫與蛇的故事。
焦遂,唐朝人,平民,以嗜酒聞名,與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進、崔宗之、蘇晉、張旭等人為酒友
長安十二時辰:我來詳解為什么蕭規(guī)突然臣服于皇帝又突然反悔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