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真是個又固執(zhí)又令人敬佩的老頭,幾乎一生都在做壽司。但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成為神。我之前以為只有純粹的熱愛才能鼓動人們無怨無悔,持之以恒的做一件事。但是壽司之神最初做壽司也只是為了糊口。很難說他最初是不是熱愛這份工作,但最終在日復一日的制作中,他愛上了這份職業(yè),并且精
益求精,為之奮斗終生。
大多數(shù)人都有自己的愛好或者特長,或多或少自愿或者被迫報名興趣班。即使在當時有了入門的一技之長,后期都會因為各種原因荒廢掉。很多時候我都會想當時如果堅持下去了
壽司之神
1. 壽司,原先印象中僅僅是生魚肉,加上一些米飯做成的快餐,只是沒想到快餐也能如此講究。從食材(肉,魚,蝦,章魚etc)到制作過程,包括上菜的順序,最后上到餐桌,中間要注意溫度,濕度,鮮度。整套做下來應該就是一種藝術了吧,精益求精。
二郎最后甚至說,他會根據(jù)客戶的性別來進行食量的判斷,以追求客戶最終美的享受,這在我聽來簡直匪夷所思!他還要記住客戶的順序??!
2. 所有到店里的學徒都必須從擰熱毛巾學起,之后才能開始炒蛋,而且至少要十年才能出師。對這個快速的時代來說,太難以接受了。
3. 二郎壽司進入了《米其林三星指南》,意味著哪怕你僅僅是為了吃這一餐,也是值得的。這應該就可以體現(xiàn)二郎的價值了吧。
去年全家去日本旅行了一次,吃貨到哪里就是掃蕩吃的。第一感覺挺好吃的,但是一個星期以后就覺得有點單調(diào)乏味了。沒有太多花樣,而且生食太多容易鬧肚子。壽司、定食、烤肉、拉面、天婦羅是比較有特色的,蟹道樂的全蟹宴驚艷在不用自己去手剝,吃起來很方便。對于壽司愛好一般,大起水產(chǎn)這種到處都是的連鎖店就覺得挺好吃的了,尤其是鯨魚肉和鰻魚飯。
我這個吃貨眼中,日本的飲食文化包裝的成分比較大。就像二郎壽司,比職人精神,比文化傳承,我國的小籠包、餛飩、鍋貼、鹵煮、驢肉火燒,哪個不是很多故事。天津狗不理包子上的18個褶子,無錫小籠包的新鮮調(diào)味,上海南翔小籠包,廣式奶黃包叉燒包,淮安一簍油。為啥人家二郎壽司做成了米其林三星?好吃一方面,品質(zhì)穩(wěn)定、懂得包裝,都是非常重要的。這方面,懷石料理更是極端了,走禪意路線,小碗小碟小盒小盞,吃不飽,可是美器美食,感官得到了高級精神享受。
《壽司之神》小野隆作品,道理很簡單,但要做到很難,畢竟好的料理也不是光靠嘴皮子就能做出來的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9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