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包括那些正在沉迷于愛情之中痛不欲生得人,都是自私的。
鵑是自私的,是演員,也是一個情場高手。
并不是付出自己的一切,就能獲得對方的愛,但是,當自己擁有對方所渴望事物時,卻一定能讓對方記憶深刻,欲罷不能。
當一個人愛另一個人已經愛到可以為她付出一切得時候,對方卻依然得不到滿足,那么基本上注定了一場愛情的悲劇。
上世紀90年代的上海,出國熱風起云涌,連弄堂最深處的老赤佬也要學上一句“洋涇浜”,更別提混跡在假洋酒吧里的熱血青年了,小姑娘濃妝艷抹,為了綠卡陪酒陪睡賣弄風情,男的還好,他們欺騙女人,出賣朋友,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愛情的巨輪說沉就沉。這是一個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的年代。
路途是他們當中唯一一個不想出國的人。
他是一個bellboy,一個當時全上海五星級酒店里最年輕的領班,衣著光鮮,風流倜儻,處事精明,為人仗義,一切值得形容一個美好事物的詞匯都可以用在他身上,包括性感的小胡渣和聽了就會高潮的聲音,所有的美好肉體都圍繞著他,男的,女的,許仙,和gay。
米生從紐約來,嘴角帶著一抹邪魅的笑。
每一個衣錦還鄉(xiāng)的人都知道那抹邪魅,他曾迫于香港打拼,后被搗弄至紐約發(fā)展。他很帥氣,而且他成功了,沒有人知道他經歷過什么,只見他衣冠楚楚,舉止優(yōu)雅,動輒五星級酒店,風光無限,最牛逼的是他手里有200張綠卡—那些漂亮年輕的肉體用身體也想換回的東西。
他值得那般邪魅,所有人都羨慕他,恭維他,想睡他,除了路途。
情愛,只會讓人在孤獨中迷失。
今晚,閑來無聊,和嫂子一同看《紐約紐約》。十分感慨,吐槽一二。
《紐約紐約》,相對主流而言,絕對是一部價值觀消極、負能量十足的電影。甚至負到令我想抽廣電總局的地步。
雖然影片把時間設置在了九十年代中期,就那時而言,影片也算寫實。而且,演員的演技也都不錯。 但是,時代在進步,至少你要考慮下青少年影群,讓影片反轉一絲陽光,傳遞哪怕一丁點的積極和向上啊!也許你會說,這只是一種表現手法。就比如我,也能自己看明白黑暗背后的光明。 可是,至少你要把你點到的親情,所謂“愛情”,所謂奮斗,所謂夢想,進行一丁點深度的升華,或者闡述一丟丟一丟丟的本質啊!沒有金剛鉆,就請別在這里毒害青少年。
如果說,影片有唯一的一點可以讓我感動的,那就是葉童和葉童的角色吧。她哭笑的那段,雖只不到一分鐘,不用言語,卻已把人生和正道淋漓展現。
唉,吐槽吐槽,洗洗睡覺。
《紐約紐約》:那就戴頂金帽子,如果能打動她的心腸
2016-04-17 棟棟馬 廢柴沙龍(微信公眾號)
當初知道這個電影的時候就替導演捏了把汗,紐約、上海、1990年代,一不小心就變成概念圖解。作為一位新銳導演的處女作,《紐約紐約》不是一個容易的起點。無論是紐約還是上海,在文學史和電影史上都有摞起來比山還高的前文本,不過導演倒是沒有什么影響的焦慮,而是把懷舊致敬和青春敘事玩得明目張膽。
去年的《港囧》走的是黑色幽默和后現代拼貼的路子,而《紐約紐約》,無論是男主角路途被槍殺時的滿天飄雪還是“你去紐約我不送你,你從紐約回來我去接你”的臺詞,都采用了最古典的抒情。在IP改編盛行的時代,《紐約紐約》幾乎算得上是批判現實主義。在故事層面,《紐約紐約》實在不復雜,無非是那個半殖民地的敘事模型,從《海上花》到《我愛比爾》不斷被講述的故事。1990年代,上海的“爵士時代”,不在場的大他者美帝國和一群買辦聯(lián)手推動的“出國潮”以及數不勝數傾家蕩產、妻離子散的社會版新聞
《紐約紐約》氣質清淡的主角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3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