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卓瑤是個個性很強的導演,這個電影的風格和以前的《誘僧》《潘金蓮前世今生》有著很大的區(qū)別。
影片拋棄了以往的寫意手法,每個細節(jié)都是那么赤裸裸的現實。這樣的電影,我想只有香港最優(yōu)秀的男演員和女演員演(沒有之一)才合適,無疑導演是聰明的,選擇梁家輝和張曼玉。
影片從開頭到結尾都是冷冷的,讓你的心頭總是在希望中絕望,影片是梁家輝一個人的獨角戲,配樂雖然恰當,但是非常多余。梁家輝和妓女、同鄉(xiāng)的對話,其實每個字都可以代表中一個在外漂泊人的心理狀態(tài)。如同現今每個人為了生活或是生存,從一個地方奔波到另一個地方,過去的不是不愿意提起,只是不敢提起,雖然前方的路誰都不清晰,但是仔細一回頭,發(fā)現回去的路也沒有了,我們只能在目前的狀態(tài)中掙扎。所謂的愛,只是麻醉自己的一劑藥引而已。
很多人對結尾的處理很不滿意,我覺得這是導演的良苦用心,那抹唯一暖色的鮮血,也是影片中唯一的暖色調,是為了對逝去愛情的祭奠。
他鄉(xiāng)沒有愛,有的是心頭永遠的那一片孤寂。
最近都在到處搜刮當年獲獎的影片來觀摩學習,先是看了金像獎的,然后去找華語電影成立最早的獎項——金馬獎獲獎電影,無意間發(fā)現了這部《愛在別鄉(xiāng)的季節(jié)》,以為是類似于《秋天的童話》那樣講的是異鄉(xiāng)愛情的故事,結果發(fā)現大錯特錯,而且影片要表達的內容也遠不止片名里的“愛”字。
穿著類似藍色工作服的服裝的夫妻倆,妻子李紅,丈夫南生,生活條件略微簡陋,體現的是80年代我國普通家庭的一個狀況,其實在《省港旗兵》里邊所描述的廣東普通家庭基本差不多,相比于同時期香港電影里的公寓簡直是天壤地別,交代的背景其實也是打上了時代的烙印,這也是主人公命運悲劇注定的一些線索(省港旗兵是大圈仔入港打劫最后和皇家警察激戰(zhàn),與本片同樣寫實但是關注的人群不同)。關于在80年代要去美國的困難程度,其實在《中國合伙人》里邊就有側面表現,除了英語要好,有經濟保證之外大使館還會關注你到美國的目的,顯然80年代的中美差異之大
90年代的老片,因為梁家輝,今天特意找來看,有豆瓣的評分在前,結果卻比想象中好太多。很多人詬病的過于黑暗、結尾過于慘烈,在我看來非常正常。早期非法移民的艱辛,現在也許難以想象。張曼玉的精神分裂,前面通過其他人的轉述,已經有很多交代。巨大的生活壓力,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異國他鄉(xiāng)的危險遭遇,讓她整個人漸漸如驚弓之鳥,求生的本能,令她最終為了活下來而以誆騙為生。整個劇情層層遞進,不拖沓,不冒進,臺語民歌成為唯一渲染情緒、標識節(jié)奏的背景音樂,跟影片的黑色基調非常契合
影評|《愛在別鄉(xiāng)的季節(jié)》:沉淪在“美國夢”碎的一刻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20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