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插曲配樂很有特色哦,全是民族管弦樂配器,濃郁的新娘民族風。開場是民樂合奏版圣誕鈴兒響叮當竟然毫無違和感?!哥哥的《紅》在片中出現兩次片段,片尾字幕結束完整出現,也是喜氣洋洋的民樂伴奏,每唱完一句喘氣的間歇,民樂隊上行音型強勢插入,這奇妙的畫風有點醉,簡直有毒要不能停?。。?!另外比較意外的一首是彩云追月配的四聲部重唱簡直就是網上阿卡貝拉最火的一屏多格大家一起唱啊噢!各種民間小調邊唱邊演~啊曲風太美
賀歲片,就是賀年的電影吧!還是不太自信賀歲片,豆娘了一下。出現的字眼——熱鬧好看,就是賀歲片的特別。
這要求與商業(yè)電影有何不一樣呢?再往下看,更讓人咂舌?!?a href="/archives/id-61420.html">投名狀》《赤壁》這一檔的電影也沾上了年的喜氣。
在此看來,每個出品集團都會考慮電影的票房問題。因此都會故意的將電影的上映期拉到與春節(jié)或者元旦相近的時間,然后每一個都灌上了賀歲片這個名字。
如果賀歲片有門檻的,來參加這檔期的需要一個關卡。這些片在走到賀歲門口的時候有人問:老板,你賀了什么?難不成《投名狀》說賀了個投名狀,《赤壁》說賀了一場破壞性的大火,《集結號》則是賀給開年一路悲傷了……
賀歲檔期,都是一個噱頭。沒有信仰的人只是來哄搶熱鬧。
真正的賀歲片,你需要看看香港的電影。但隨著二十一世界的到來,那種賀年的氣氛都慢慢丟失。新一年沒有過年是什么樣子的概念。
經典可數的賀歲片《花田喜事》(93版)、《九星報喜》(98版)、《東成西就》(93版),故事有情有節(jié)。
這種以香港特有的搞笑方式,將笑點整入于故事情節(jié)當中。每每讓人忍俊不禁
好久看不到一部徹底的神經喜劇了,如今的電影都喜歡往苦大仇深上靠,板著臉生怕有人指著鼻子罵自己低俗惡劣浪費膠卷。也許他們不知道,有時候,我們只是想快樂一點。
《九星報喜》就可以做到這么沒心沒肺大團圓,這片子配樂配的天上地下,歌舞之豐富亦人瞠目結舌。沒有深度沒有廣度卻足夠熱度,只想令大家玩得開心,也算是專業(yè)精神一種。
哥哥已然作古,吳倩蓮美的有些冷清。放到這癲狂的故事里愈發(fā)顯得落落寡歡似的,也唱了也跳了,就是不對勁,那沒也辦法。黎姿當年純樸嬌憨,只是沒有日后氣場。
知道物是人非后,再看當年這一群人以專業(yè)精神折騰出來的神經劇,竟然咀嚼出了些許凄涼。
爆喜歡哥哥扮演的張飛這廝,絡腮橫須黑煞臉耳際卻別一朵嬌艷欲滴的火紅玫瑰
剛柔并濟之美,像哥哥
旦角真的很搭白面書生的哥哥,越來越期待<霸王別姬>了,一定要留在最后面
港片許久都沒像這樣鬧春了,<2009家有喜事>還沒來得及看呢嘛
不過再鬧騰也不會有這部港味濃,還可能再有哥哥嗎?
1998年剛剛經歷過東南亞經濟危機洗禮的香港,難得的輕松和開心,殷殷切切的期冀著更加美好的來年
2008年這場金融海嘯什么時候能過去?
這部電影作為一部喜劇片還是很值得一看的 當年的港產喜劇片還是蠻有功力的 里面主角唱的歌很多都蠻有意思的 古今中外的歌曲都有 很羨慕里面那個村 沒有貪婪 貪欲 有的只是誠實 淳樸
昨天在電視上看到的,里面都是我喜歡的明星,不知道有沒有粵語版的,反正聽國語版的唱歌感覺雞皮疙瘩都起來啦,也就哥哥唱的很驚艷,就像東成西就我就喜歡看粵語版,粵語有一種不同于普通話的性感。整體觀感就是那個年代的喜劇劇情、臺詞都比當時的環(huán)境前衛(wèi)很多,不像現在的電視電影臺詞很多都只停留于早已過時的網絡流行語,就沖這點,現在的電視電影就遠不如以前。現在的導演都嫌觀眾太挑剔,卻不想自己很多時候都停留在過去,沒有新意的故事、臺詞,老是張嘴就是已經聽過的網絡詞,生搬硬套的笑點,就像小品里為了抖包袱而抖包袱,簡直尷尬至極。
《九星報喜》這一場風花雪月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20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