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看了主創(chuàng)人員和電影的介紹,就知道是一部小成本的電影了,見面會的時候,讓觀眾提問,我特意問了一這部電影投資了多少錢,感謝馬丁的回答,不到200萬。旁邊演爸爸的老先生補充了一下,說非常6+1的一個高清就投了360萬,不要以成本高低評價電影。老先生,您多慮了,莫要自卑,咱不是那個意思。其實作為小投資的電影,這片子的確是不錯了,有空的時候還是值得一看的。給個4星。那什么,馬丁制片怎么那么不修邊福呢???真看不出來是影視圈的。不過很感謝他給我們帶來了生活味的電影。
三個女兒的生活都不一樣,但都是為了生存、理想在這打拼著。結局是很理想的,老二終于從一個演尸體的群眾演員晉升成了角色演員,給大款當二奶的老三也和那個大款分手了,把東西全還了。那個執(zhí)行導演,看上去兇兇的,還愛擺架子,但是人挺好的,他給了老二成功的機會。電影時不時的還來些小幽默,很生活的題材。
我?guī)Я藗€朋友一起去的,感謝電影網的MM主動給了我們2張票。
參加豆瓣上的一個活動,然后抽中了這個電影的門票,要求是2天內寫一篇影評,拖到今天才寫,不是有意為之。
看了一些別人的影評,大部分是贊的,但客觀來說,我只能給60分。
好的地方:題材很好,溫情路線,取景很好,老演員演的很出彩。
不好之處:劇情很爛,感情流露不自然,讓人感覺莫名其妙,節(jié)奏太慢,沒有起伏,難有共鳴。僅僅擁有父愛的套子,卻沒有表現(xiàn)出實質來,雖然能感覺到導演的真誠來,但是水平確實不敢恭維,致使我在觀影的整個過程沒有進入狀態(tài),有點想睡覺
小成本可以做出好東西來,但是小成本大部分做的都很平平,比如這部。
中國連最擅長的溫情路線都已經拍成這樣了真令人覺得難過。早期有那么多的《我們倆》《我和爸爸》《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和你在一起》甚至《歲月神偷》等等,溫情戲似乎一直是中國的主打招牌,但是很遺憾當我滿懷希望的來看《當爸爸來敲門》時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失落。你可以沒錢,你可以小成本,你可以拍攝手法鏡頭語言色調都像電視劇,都不用心,但是請你不要上院線,不要讓我在座位上坐立難安,不要讓我發(fā)40張票連一半的人都沒來。如果你連200W投資都不到,我更希望你像媒體朋友說的那樣,選擇作為一個電視電影,在CCTV6中播放,我想你還可以回一些成本,否則電影前景堪憂,口碑堪憂。院線,是為真正的電影準備的,不是為學生作業(yè)水平播放的平臺。
我的父親去年去世了,我看到徐靜蕾的《我和爸爸》這部電影時哭的泣不成聲,但是看這部電影我更多的是感慨倆位老藝術家在電影節(jié)奏氣氛把握上果然不是蓋的,至于劇情完全無法讓我投入,莫名的壓抑讓人覺得很無厘頭。
我不是一個鐵石心腸的人,相反我的淚點很低
《當爸爸來敲門》平庸的喜劇片 推開門,看到的人——是爸爸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21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