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繁星的孩子。果然是被龍哥深深影響的人,二刷新海誠的這部動畫。之前因為宣傳《你的名字》,在微博上看過他的本尊,果然就是宅男的那個樣子。好吧,我們不討論才子長什么樣。
有些人只要是日本動畫電影,都會冠以宮崎駿的名號,其實畫風真的區(qū)別挺大的。比如宮崎駿那種就有很多小孩子啊,主人公都是小孩子的畫風,故事往往不是發(fā)生在學校里,可以說很少涉及學校的場景,千與千尋,哈爾的移動城堡,天空之城,而且很多都涉及到戰(zhàn)爭。新海誠的,就有點校園風,總有主角穿著校服的感覺
繁星雖然美麗,但實在觸不可及,大人都知道,可是孩子卻單純的以為可以抓到那遙不可及的美麗啊。主角是明日菜,我也只關(guān)注了她,因為好像比較能理解她的想法。她,沒有歡樂的家庭,她很孤獨,很寂寞,有誰真的體會過孤獨,寂寞嗎?如果真的體會過,那我們大概可以體會到明日菜的心情。。。舜的出現(xiàn)是個驚喜,打破了平淡孤獨的生活,也是為了舜,她甘愿去另外一個世界去重逢。大人或許不會這樣做,但明日菜只是個孩子啊,少女心和冒險過另外一種生活的心情是多么的強烈!或許明日菜并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
如果在看之前沒有人告訴我這是新海誠老師的作品,我一定會以為《追逐繁星的孩子》是宮崎駿的作品,就算不是,也應該是吉卜力動畫那群導演的作品。
但是不是,這是新海誠老師的作品。
我對于日本做動畫的導演記住得不多,除了大名鼎鼎的宮崎駿外,剩下能讓我記住的都是特別有風格的TV導演,比如親愛的新房昭之老師。
不過新海誠是我印象特別深的導演,從《云之彼端》開始,我就被新海誠老師在畫面細節(jié)上下的功夫深深感動,再后來到了《秒速五厘米》,新海誠更是將這種有點發(fā)揮到了極致,甚至當初《秒速五厘米》被宣稱為“每一秒定格都能當作壁紙”。
不過新海誠一直有一個問題。
從他1999年的短片《她和她的貓》開始,新海誠的風格就很明顯了,他擅長說簡單的故事,并且最好連對白都應該少,然后把簡單的故事說的溫馨柔軟深入人心。
所以《她和她的貓》是我心里最好的動畫短片之一,至今印象深刻。
但是這種特點一旦放到長篇動畫,就成為了缺點,從《星之聲》開始,新海誠講故事的能力就很讓我懷疑,索性《星之聲》的創(chuàng)意非常好,掩蓋了這個缺點
第一次看新海誠的電影,我覺得拿《追逐繁星的孩子》作開場,是個不太合適的選擇,完全把對他電影的總體印象定格了。(聽說是轉(zhuǎn)型期的作品,希望還有想法去看他其余作品)
接近兩小時的電影,感覺看到了青春文藝片—怪獸片—神話片—恐怖片—地府靈魂片—青春文藝片的多步跳躍。劇情跳躍且尷尬,人物對話還有很多行為表現(xiàn)都讓人感受到所謂尷尬之內(nèi)的羞恥感,而且無厘頭。唯一有感受到細膩情感處理的,就是送葬咪咪的那一段場面。最終,在三個男主,一個女主,還有一只亞格力特神獸的共同努力之下
白天見了許多不想見的東西,比如殘胳膊斷腿,流出腸子的小孩,發(fā)生群毆的醫(yī)院大院里,到處是血,地上一片片都是紅色,好幾個人躺在水泥地上抽搐著。醫(yī)院的醫(yī)生早不知去了哪里,警車來了后叫人不要隨意救治傷者,說會破壞現(xiàn)場影響取證。有兩個人就這樣在警察的眼皮底下死去,我站在二樓,看著這里發(fā)生的一切,只覺得生命實在脆弱。
晚上回到家,想忘掉白天看見的一切,于是就看了這部片子,雖然從頭到尾不知道它在講什么東西,但是一幅幅可以當做桌面背景的畫面,至少治愈了我白天的創(chuàng)傷。
這片子,是幻燈片么?
或許對《秒速》的印象深刻,因此對此片倍感失望。故事以科幻為主,浪漫溫情元素實在乏善可陳,其實這不是影迷所需要的新海誠。為何不延續(xù)小清新的路線,卻偏偏要和宮崎駿那樣玩科幻,而且還玩得不如人家,充滿抄襲的感覺。
“追逐繁星的孩子”縱明死之大意 又如何輕易放下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26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