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會》上映至今快20年了,放在當下看,依然能引發(fā)共鳴,乍一看是講母女情的,本質(zhì)上還是女性的自我認知。這是一部拍給女性、獻給女性的電影。
“喜福會”是一個四人麻將局的名字,婦人們定期聚在一起聊聊家常。
這部電影里有四對母女,都是移民美國的中國家庭。
這些孩子們是在美國土生土長的移民二代,中國對于她們來說只是母親口中的鄉(xiāng)愁,再往前追溯其實這是一段三代女性成長史的縮影,里面的每一位母親都有各自不為人知的過往,但所幸的是,她們從過去中涅槃重生
兩個多小時的電影,講述了八個女人的故事,但出乎我意料的是,每一個角色的想象都塑造得好飽滿,且故事的講述方式也特別有意思,雖然是一塊兒一塊兒的講述的,難免有點混亂,但卻又能銜接好每一個單元。有一些很亂七八糟的想法,但是幾個角色的名字有點記不起來,所以就只能記錄對故事的想法了。
1. 被傷害、被侮辱的女人
無論是源自于社會,還是個體,每個時代的女性都承受了這些惡意。她們被物化,被當作傳宗接代的工具,所以會在很小的時候就被訂下娃娃親,或是婚后被拋棄和羞辱。整體的觀感就是
I always to ask myself do not be a conservative, so I try to learn different languages including some minority languages, and also read the literature written by that minority languages ,in addition I could understand some foreigners who have some misunderstandings with my mother, however I really could not tolerate those so much misread impressions of my mother.
The Joy Luck Club是我們大二泛讀課讀的第一本小說。我記得大家在討論的時候提起最多的就是對于中國社會的扭曲。老師說,大家不要忘記,書里提到的中國社會是三四十年代,我們都沒有經(jīng)歷過,何談扭曲?或許是的,封建社會的種種是我們不能想象的,因為我們從小就接受反對封建迷信的教育。如果看看臺灣的電視節(jié)目,你大概就能了解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的那一部分。
或許有一些事是夸張的,或許有些是真實發(fā)生過的,總之人們提起中國女性總是會說社會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女性的地位提高了很多。這只是在某些制度層面而言。在人們的觀念里,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扎得很深,很多人甚至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沒有意識到很多事情歸根結底是“性別問題”。
安美的媽媽被吳清強暴后懷孕,卻被家人視為恥辱,趕出家門。她是受害者,是弱者,但沒有人同情她。她被看做是屬于第一任丈夫的財產(chǎn),丈夫死了必須守節(jié)。無論是否自愿,一旦被別的男人占有,她便破壞了規(guī)矩。她沒有人格,她只是男人的一件東西。
現(xiàn)在社會發(fā)展了,我們的觀念變好了嗎?我恐怕并沒有
“喜福會”what i have learned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5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