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樂憂美動人,電影開場沒多久就已被背景音樂打動落淚,電影圍繞著發(fā)掘展開了多個人物的故事線,讓我很有感觸的是Peggy和Rory的感情線,從表面看好像是“不對的”婚外情,但在我看來這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里創(chuàng)造出的當下、創(chuàng)造出的歷史,這里面的每一個人的經(jīng)歷都是歷史的一部分。
電影的最后,小男孩說道最后我們會在天上再見,當下看覺得是一句好優(yōu)美的話,但看完之后冷靜下來想想,死了就是死了,什么都沒有了,也沒有“上天”這一說。
電影拍的緩慢而宏大,當他們的發(fā)掘有了重大發(fā)現(xiàn)時
開片便是驚喜。熟悉的眼睛與臉龐,演員雷夫·費因斯。接二連三連續(xù)五六個鏡頭,充分說明了什么叫電影——同樣的內容,比如他在田間路上騎車前行,文本就一句話,然而電影鏡頭的表現(xiàn)卻可以多種多樣而立見高下。剪輯也明快,配樂也到位,視聽的享受。由于事先沒有看簡介,于是有了不期而遇的驚喜感,以及隨之而來的一點小激動。
2分9秒,第二個驚喜出現(xiàn)了,開門而出的美麗面容,是剛剛在《了不起的蓋茨比》影片里與小李子演對手戲的凱瑞·穆里根。
這部片子,讓我開始有點真正領會到什么叫視聽語言。像文字一樣
一部好的電影從內在講一定是能引人思索的,在觀影后去回顧這部影片想要抓住一些內在的東西,它或許在講離別與留存,在轉瞬即逝的人生中我們能抓住哪些對我們來說重要的瞬間嗎?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我們能留下點什么呢?這里面有個人追求、親情、愛情多個維度的表達,都比較好的融入在了考古挖掘古船的這條主線上??脊旁诤醯牟皇沁^去與現(xiàn)在,而是未來,讓我們的后代了解我們從何而來。人生轉瞬即逝但當人類第一次將手印印在洞穴中時,他就一直活在人類的歷史中。命不久矣的女主一直擔憂兒子未來的成長
現(xiàn)在越來越覺得,畫面的美感是電影中極其重要甚至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就我個人而言,老實說,再優(yōu)秀的電影過了一段時間其中劇情也會有所淡忘。但是電影中如果有唯美的畫面,那一幅幅場景經(jīng)常能浮現(xiàn)在我記憶中。這給我對電影的感覺增色不少。
《發(fā)掘》中,導演用古船遺址和其所在的荒野的美景,將黑暗時代、二戰(zhàn)前夕、未來的人們聯(lián)系在一起,就像電影說的那個詞——“bond”
《發(fā)掘》是我最近看的節(jié)奏最舒緩的一部電影了,但我想,正是這種慢節(jié)奏,符合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英國鄉(xiāng)村社會吧
當貴族寡婦(凱麗?穆利根)找來挖掘者(拉爾夫?費因斯)來挖地的時候,我以為這是一部類似《英國病人》那樣的電影。
但當土地中呈現(xiàn)出盎格魯薩克森時代的古船時,電影就不再局限在兩個人的格局里了。
兩個都生活在孤苦之中人,除了相互的慰籍,其實也在進行關于流逝的時間和生命的印記的思辨。對考古惺惺相惜的共同興趣,讓他們深感a生命的脆弱、短促和無奈。老挖掘人會不惜把世界的真相告訴孩子:
電影并不沉浸在兩個人的思辨之中。隨著薩頓胡船墓開始出土,其他人來了,電影的格局也一下打開。
「不語135」我們終將“失敗”——《發(fā)掘》影評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