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人叔超帥,嘴炮100分,最重要的是萌啊啊??!:D
1.真相是什么?是你選擇去相信的那部分么?人為創(chuàng)造的真相是真相么?
2.正義是什么?民意還是法律?在真相未被揭開、證據(jù)不足的情況下,一邊倒的民意輿論難道不是一種集體暴力么?而可悲的是,多數(shù)人意識不到自己已經(jīng)淪為間接殺人的劊子手。
3.人性是丑陋的啊,要愛上人類,首先要愛上丑陋。先承認自己是丑陋的吧(?ω?)ノ
4.多讀書
大概是整整一年多沒日沒夜的復習導致神經(jīng)搭錯的緣故,高三填寫志愿的時候,我放棄了原本向往的語言專業(yè),放棄了初中小學幼兒園幻想的醫(yī)生、法醫(yī)、特工、指揮家、考古工作人、建筑設計師等等不靠譜的工作,在表上填了一溜兒的法律。十所學校,六十個專業(yè),老天爺不負眾望地把我塞進了唯一一所沒有法律專業(yè)的學校,扔給了我諸多西方經(jīng)濟學、金融學、管理學、市場營銷學和運籌學,以及八竿子打不著的微積分與會計學便拂袖而去。時隔一年之后,當我發(fā)覺自己對于辯論有時必須玩弄的文字游戲一竅不通甚至相當厭惡、對天朝第一考也興趣缺缺時,才發(fā)覺自己當初自掘墳墓的舉動有多危險。老天爺,你對我真是知根知底啊。
律師究竟是個什么樣的職業(yè)?風度翩翩、談吐不凡、心理素質(zhì)過硬、工資提成拿到手軟……對不起,這只存在于偶像劇與屌絲們的想象中。這次的律師古美門研介出場,好比套了正裝的禽獸,家住豪宅圈養(yǎng)名車游艇飛機沒事兒還找把小提琴鋸鋸,每回都要把本來就稀疏的頭發(fā)縷得油光锃亮才肯出門
神經(jīng)病 毒舌 但又top級的律師
充滿正義感 有沖勁的律師小白
還有總是站在對立面的反派律師
搭配套路但總是那么耐看
按神經(jīng)病的話說
小白總會接些垃圾案子
但都是正義感滿滿
還帶著神經(jīng)病一起對付對手
從律師的角度帶領觀眾
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事情不是非黑即白
這劇還是有點意思
在歡笑中理解道理
雖說古美門律師看著是不太靠譜
但他毒舌總能說到點上
做事情也是有底線的
一集一集看的過程中
越來越想知道古美門和三木的故事
(看到最后仿佛覺得自己是個sb)
每個案子都是兩方對立
看這部劇讓我不斷地想起《非自然死亡》。
·同樣的職業(yè)設定,《李狗嗨》是律師,《非自然死亡》是法醫(yī)。
·節(jié)奏緊湊不拖沓,《李狗嗨》是大概兩集一個故事,《非自然死亡》是一集一個故事。講述職業(yè)生涯遇見的豐富case,與大眾的生活相關又比大眾生活精彩。
·男女搭配,破案不累,角色都是一個用愛發(fā)電但執(zhí)著的女主角(具備基本職業(yè)素養(yǎng))和一個現(xiàn)實冷漠(表面上看)的男主角。
·內(nèi)核主題也是一致的——在自己的崗位上,按照職業(yè)判斷和業(yè)務能力,做無愧于心的事情。追求真相,認真工作,熱愛生活。
前言,無意于討論電視劇本身。注重于這部劇中所帶給我的一些啟示,每一集都會有一篇評論,或短或長。多有不足之處,歡迎指正。另,了解日本的審判制度,有助于對劇情以及司法制度的了解,詳細可參考http://www.nichibenren.or.jp/cn/judicature.html
第一集:用對方法的話,毒藥也可以救人。
嫌疑人到底有罪嗎?不知道!導演可能也不知道!我想觀眾都會在最后思考這個問題。
關于案件,警方偵查結(jié)果以及檢方起訴的理由有兩個:“你每天都這樣被大聲謾罵,然后被開除
什么是律師?律師要追求真相?別扯淡了是什么能吃嗎。
雅人叔看著巨款就手不自覺地開始動了沒有什么問題,正如EP05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打贏官司得到勞務費他很開心很滿足那就夠了。人和人追求的價值是不一樣的,加諸在律師身上的義務偏偏沒有追求真相這一種。反而是公訴方才是明文規(guī)定著要有這樣的義務。
gakki承受不了這種也不是因為她傻或者業(yè)務不熟,只是她追求的價值決定。她的確是一個檢察官的好模子。
本劇到現(xiàn)在涉及三個刑事案件(1謀殺、3跟蹤狂、5受賄)和三個民事案件(2剽竊、3粗口大媽、4日照權(quán)),劇情的編排不知道是否有意如此,刑事和民事交替進行,而在案件解決上的表現(xiàn)也當然的不盡相同。謀殺案里故意遺留懸念,跟蹤狂案里最后以被告方違心認罪告終,受賄案里檢方偽造證據(jù)。真相如何?正義如何?
正義這個說法,多多少少在人們的腦海里是和真相聯(lián)系在一起的。你能發(fā)現(xiàn)真相,你才能帶來正義。這個命題后來被不斷地質(zhì)疑、演繹、發(fā)展,以至于變成“正義女神是盲目的,她只看證據(jù),而并不關心真相是怎樣的”這種類似的話
【勝者即是正義】精益的喜劇片 日劇的正能量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2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