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連著看了兩遍,第一遍認真看完,第二遍拉進度帶著疑問去看。
主要講述發(fā)生了一起案件引發(fā)線索與以前久遠年度文藝演出有關。然后導演用現(xiàn)在和以前交叉切換推進。以前的部分真的給人年代感,物、人、景以遠山淡影相結合,給人妥妥文藝感。比謀大導拍的某華芭蕾文藝感強多了。還有里邊的臺詞、場景很深刻,引發(fā)人思考記憶。
看第二遍是因為我不明白為什么筆記本和尸體在一起,還有為什么以前斷案的時候把林音尸體當成了嚴華。其實里邊好多片段讓人猜想,沒給出所以然,也挺好的。給人以想象猜測人物內心
很多邏輯上的bug,比如:
1.嚴華明明是警方發(fā)現(xiàn)尸體并確認死了,后來那個掉包根本不可能,不然警方也太兒戲了。
2.明明臉都燒成那樣了,畫家還能根據(jù)老漢的描述畫出她17年前的樣子,拜托,老漢大晚上就只能看到一坨黑黢黢的燒傷臉啊。。。
3.還根據(jù)17年前錄音畫出現(xiàn)在攝影師的樣子。。。。
4.去上墳還有人等幾天花謝了繼續(xù)上的。。。這得有多無聊。
看到樸素的演員名單,不報期望地開始了這場觀影。沒想到樸素的電影卻給了我不一樣的體驗。雨夜老大爺在倉皇失措中看到一張臉,于是有了速寫師畫出的“女鬼”。由“女鬼”的日記及死后仍在跳舞的經(jīng)歷,一步步推演出一個熱愛舞蹈的庫管員和首席之間的友情故事。首席為了給庫管員報仇殺了兇手,這一切看起來順理成章??墒悄请p繡花鞋和根據(jù)大爺描述繪出的畫像卻成為無法解釋的通的疑點。繡花鞋明明是嚴華送給林音的禮物,怎么卻成了兇手從嚴華身上扒下來的?既然是林音復仇,那么大爺?shù)拿枋?/p>
偶然刷到這部片子,本來是快進過完的。覺得畫面很美,有文藝片的氣息,也拍出了八十年代縣城的破敗感,男女主都挺漂亮。
看過來目前的一些影評和人物關系解讀,最大的bug在于嚴華當晚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林音死亡的現(xiàn)場,以及她為什么要更換身份遠走他鄉(xiāng)而不是報警、留在文工團當首席。
如果從嚴華的角度去考慮,她對林音是無限崇拜的,甚至精神錯亂到想變成她,繼續(xù)走她的人生路。
那個時候沒有DNA刑偵技術,破題的題眼在那雙鞋。
畫面閃回的時候,照相師手里拿的是嚴華的鞋,嚴華認出來是自己鞋了
看電影《遠山淡影》有感:
看這部電影《遠山淡影》也是一種巧合,其實開始沒準備看,因為看到評分很低,還不到7,可能就覺得這部電影就是一部爛片。幾天以后,又在某個視頻網(wǎng)站的主業(yè)看到這部電影,我便打算看看,就當是片荒之際消磨一下時間,想不到一些視頻網(wǎng)站都下架了,而且鏈接也不能下載。我立即聯(lián)想到這部電影可能是部好電影,只有好電影才容易被下架,被封殺,越是不讓看我就越想看,網(wǎng)絡很大,總有地方可以看的,皇天不負有心人,我終于把這部電影看完了,果然是一部很優(yōu)秀的電影
作為網(wǎng)大懸疑文藝片,《遠山淡影》上半部是比較出色的,無論從攝影、剪輯還是節(jié)奏,雙線故事杯斛交錯,毫無違和感,很有《殺人回憶》的味道。問題出在下半部,可能是編導者的野心太大了,要表達的東西太多,特殊時期的知青孽債,小城煙火氣亂舞的《小武》,新舊思潮碰撞的《站臺》,還有文工團青春洋溢而又苦澀的《芳華》,甚至還有《紅菱艷》的宿命和《吉賽爾》的救贖。也許,正是要表達的東西太多太亂,讓本片的下半部剪輯顯得不好把控,雜亂無章,還好,還算是完整講完了一個故事,代價卻是邏輯上的疵點重重
“遠山淡影”懂感恩又愛恨分明的立體人物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4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