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介紹不確然,片中並未順著復仇的角度出發(fā),也沒有殺戮與血腥,如果帶著這樣的期待看這部電影,可以想像差評造就的低分。
當然必須承認這不是一部主線明確的電影。全片穿插與主線無關的細枝末節(jié),主角缺位的心理健全帶來的是兒童般的另類視角,或者說是導演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有力衝擊了正統(tǒng)劇情片的套路,給人帶來非模式化的體驗觸感,發(fā)現(xiàn)生活勝過耷於生活,創(chuàng)造樂趣方能綻於精彩。片中不乏冷幽默,如乒乓球的一擊、開車飛水、最後圓滿報仇那個橋段等等,都能讓人會心一番。
由於劇情的低緊張感造成全片調(diào)子乏抑而略顯沉悶是影片的硬傷,我NG了四次才全部看完。而其他方面的精磨細煉則顯露出導演已嶄露頭角、鋒芒畢現(xiàn),包括全景的應用、非常規(guī)角位拍攝、畫面定格與切換、人物造型設計,甚至到原聲音樂的製作,無一不彰顯能力與班底的強勢聯(lián)合。
退休搖滾巨星夏安——造型宛如The Cure靈魂人物Robert Smith之老年版——走到哪里都會被圍觀,年輕樂手一見他就故意飆琴技,找他當制作人。但他本人就像他家那個荒誕的沒有水的大游泳池,生命干涸,他引人注目卻又空虛無聊,沒有生活目標,亦無子婿,他甚至抑郁自卑,直至他去參加老父的葬禮——他已有三十年沒跟父親說話了,自從十五歲那年施粉黛、涂口紅,也就走上了訣別父親的道路——才發(fā)現(xiàn)自己對自己的猶太根基一無所知。他不認識路人皆知的猶太拉比,不了解大屠殺,除了循著父親留下的線索去找當年在集中營侮辱過父親的納粹尋仇,他不知道如何彌補這三十年的感情缺失。你要是能忍著悶看完頭半小時,一直看到夏安去看老友David Byrne和他的樂隊唱現(xiàn)場,對他大聲吐槽心事,讀父親手稿,上路尋仇,你就能接上看傳統(tǒng)公路片的快樂——主角遇到各種人,這些相遇又揭示各種人生哲理,主角最終長大成人。成熟了的夏安,以牙還牙,用侮辱懲罰了暮年的納粹,他抽上人生第一根煙——抽煙,在此片中是長大成人的象征。
這不是一部光憑影像就能表意的電影
約瑟夫·K
夏嘎半個女婿--
如果要追根溯源,《為父尋仇》算是半個夏嘎女婿,那是2008年,38歲的保羅。索倫蒂帶著《大牌明星》出席,評審主席哦,還就是酷爹西恩啊潘,我們可以腹黑的想像他在《大牌明星》折桂道上晃點了什么,反正證據(jù)確實的是,狡滑的美麗啃人在之后主動約了索倫,提出希望出演他下部作品的意愿。有奧斯卡影帝主動丟橄欖枝,臉生的新科夏嘎系索導自然是有點の受寵若驚啦。。
這之后是索倫P顛P顛的加速了一個搖滾明星視角反思2戰(zhàn)的劇本,把男主夏安打造成一個偏哥特的后朋克歌手,為豐滿30年前奧斯威辛慘案的歷史背景,索倫大膽的用公路片的形式來訴說故事,這一切無疑深得文藝范爹西恩啊潘的歡心,按意大利人的說法是:“哦豁,愛叨嘴皮子的美國佬,這次腦袋不打鐵了耶”。
意大利制造
作為名氣與實力兼具的大牌,西恩。潘兌現(xiàn)了3年前的踐約。對《為父尋仇》來說,絕對是件毋庸置疑的好事の。初次執(zhí)導英語片的索導可否為自己掙張好萊塢長期飯票全取決于他本人的臨場發(fā)揮啦。
與滿地神人的好萊塢不同,索倫蒂諾的成長過程缺乏足夠的戲劇性
充滿童趣、想象且不受拘束的電影。以抑郁為名停留于內(nèi)心荒漠的哥特樂手在三十年未見的父親去世后上路,尋找并向納粹時期侮辱過父親的德國軍官復仇,實際尋求的是自我同世界的和解。片內(nèi)樂隊致敬的是早期哥特樂隊蘇可西與女妖(主命題是生命與愛欲的荒涼和對現(xiàn)實狀態(tài)的厭棄),但因為實際操刀片內(nèi)歌曲的是進駐美國搖滾名人堂的傳聲頭樂隊主唱大衛(wèi)·拜恩,影片里夾帶的私貨就比較多了,英國出生的拜恩為了藝術少年離家赴美學習(與格斯·范·桑特是同學并一起廝混),他的現(xiàn)場風格坊間概括即為:神經(jīng)質(zhì)
“為父尋仇”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出演,Needs an editor, seriously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0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