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軍迷同學來奧斯陸玩,誤打誤撞去了奧斯卡博格要塞,也由此得知了這部參選奧斯卡的《國王的選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段歷史的大背景是,1939年12月,在相信盟軍可能威脅德軍鐵礦來源后,希特勒下令國防軍最高統(tǒng)帥部著手準備侵當時中立的挪威。
1940年1月,德國海軍決定偷襲挪威。德軍計劃同時占領首都奧斯陸,卑爾根,斯塔萬格等主要城市,捉住挪威國王和重要官員,以減少挪威的抵抗和英國的干預, 快速結束戰(zhàn)斗
挪威對德國之所以重要有兩個主要自1939年春,英國皇家海軍總部便將斯堪的那維亞視為將來與德國開戰(zhàn)時的潛在戰(zhàn)區(qū),英國的張伯倫政府不愿再次在歐洲大陸上開戰(zhàn),認為會重蹈一戰(zhàn)覆徹,所以開始考慮使用封鎖戰(zhàn)術間接削弱德國,德國工業(yè)非常依賴來自瑞典的鐵礦,這些鐵礦主要經由挪威納爾維克港和瑞典呂勒奧運輸,其中納爾維克港冬天不會結冰,因此可全年無休供應鐵礦。
原因:作為海軍單位的基地,以騷擾盟軍北大西洋航運,挪威北方長海岸線是出動U型潛水艇攻擊英國北大西洋商船的極好地點
電影講述的是二戰(zhàn)的威瑟演習作戰(zhàn),即是Unternehmen Weserübung.這是二戰(zhàn)前期(1940/04/09),納粹德國對丹麥和挪威發(fā)起的襲擊。
襲擊的戰(zhàn)略目標一是占領挪威的港口,以擴大納粹德國對英國時的出擊陣地;二是為了控制波羅的海,避免海上封鎖,保障納粹德國順利地從基律納(瑞典),通過納爾維克獲得足夠多的鐵礦石以供其軍火工業(yè)使用。而Nicolaus von Falkenhorst認為丹麥是這條航線的必經之地。
不過無論丹麥和挪威都是中立的,尤其是丹麥。丹麥在1939年和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不過盡管這樣
這不是一部著重描寫戰(zhàn)爭場面的電影,但這是一部重現(xiàn)緊張且“精彩”戰(zhàn)爭場景的電影。這不是一部關于挪威國王的傳記片,而是一部有著“厚重歷史感”的電影。
相對于英美法德電影,挪威電影對于我們來說可能比較陌生。我看過的現(xiàn)在記憶比較深的挪威電影有《獵頭游戲》和《死亡之雪2》。
這部影片片名吸引我們的原因很可能是英國的奧斯卡獲獎影片《國王的演講》。其內容和它也有相似之處,都發(fā)生在二戰(zhàn)。而且兩部影片也都有著各自歷史感,我甚至覺得《國王的選擇》這部影片的歷史感更厚重。
這部電影前半段情節(jié)非常緊湊。開頭奧斯卡堡要塞等橋段都非常精彩。若你喜歡《國王的演講》以及《帝國的毀滅》這類歷史感強烈的電影,那你也可能會喜歡這部電影。
下面會涉及劇透:
影片開頭考慮到他國觀眾可能對這段歷史不是很了解,所以以字幕形式為大家簡略介紹了一下挪威國王哈康七世的相關背景。在播放了關于高高瘦瘦的挪威國王的一些黑白歷史紀錄后,鏡頭就以一個穿著老式但顯得莊重的黑色西裝的老人在雪地中和孫子孫女們玩捉迷藏開始
1940年9月,納粹德軍發(fā)動閃電式襲擊丹麥和挪威,在國力懸殊,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四小時之內,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十世昭告丹麥全國投降納粹,差不多同一時間,挪威首都奧斯陸在德軍僅損失50名軍人的情況下被攻占,挪威政府一片悲觀,投降浪潮占據(jù)主流,哈康七世,這位近70歲一生奉行不干政的挪威第一任民選國王,第一次干預了政府決定:拒絕投降,挪威雖然只是一個小國,但也是獨立民主自由的國家。有感于哈康七世的勇氣,百度百科了下“哈康七世”詞條,評價里其功績僅為一條:1954年10月5日與中國建交。
【國王的選擇】這個北歐小國憑什么吹噓自己的二戰(zhàn)史?憑敢于亮劍的勇氣!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3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