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在天津上大學(xué)的外地人,對天津人的“貧氣”深有體會,天津人往往靠著相聲氣息般的“貧氣”笑對困難,自得其樂。其實,“貧氣”不是天津的特產(chǎn),這種“貧氣”可以說是八九十年代中國人的群像,張大民也是當(dāng)時萬千城市普通人物的代表。在社會的動蕩期,人民在沉重的壓力下,艱難地追求著自己的幸福,正是這種“貧氣”支撐著人們笑對困難,粉飾困苦。而“貧氣”的背后,是一代人心酸而又難忘的苦日子。
說句題外話,這部影片在兒童節(jié)重溫,真是激起了無數(shù)童年的回憶,棚戶區(qū),大雜院,可以說那是90后一代的童年
視頻網(wǎng)站倒是有資源,就是沒字幕,還是天津方言的。但我還是看完了,不得不佩服老一輩演員的臺詞功底。
我是閑電視劇太長才去看的電影,看完電影又看了電視劇。
一開始是一家平平凡凡的六口人,后來人越來越多,又慢慢變少。一個家庭的成長聚散,原來是那樣的顛簸,平靜海面下的暗潮洶涌也有,直接的狂風(fēng)暴雨也有。溫暖,悲傷,痛苦,憂愁,五味雜陳。
憑著一張既可氣、又可樂的“貧嘴”,張大民帶領(lǐng)著兩個弟弟、兩個妹妹,還有老母親過著有條不紊的幸福生活。生活艱辛,但也有天上掉餡餅的事。鄰居云芳,由于男友出國被甩,三天不吃不喝,危難之際大民用三寸不爛之舌,使云芳破涕為笑,從而投入了大民的懷抱。大民終于帶著云芳、兒子、母親住上了新房,家已是新家,可大民還是既可氣,又可樂,他告誡兒子:“好好活著,你就能碰到好多幸福,沒事偷著樂吧。”這個浮躁的社會,已經(jīng)越來越少的人能坐下來細(xì)細(xì)讀一個小人物的生存故事
內(nèi)地片還是有許多很好看的,尤其是這種很貼近生活的小成本制作。
一直很喜歡馮鞏的電影,此前最喜歡的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現(xiàn)在覺得這部要更好。
馮鞏太適合演小人物了,而他本身是天津人,相聲演員當(dāng)然嘴皮子溜,可以說他跟張大民這個人物除了身高不一致外完全就是量身訂做的關(guān)系(原作里張大民才161,潘長江比較合適。但潘長江演起來感覺肯定不如馮鞏),尤其是貧嘴和小人物的精神面貌這兩點。
早幾年我就很想看這部,但一直找不到有字幕的,后來一想算了,也不是一定要字幕,就湊合著看下來了。天津方言聽著還是挺有趣的,但一些用詞不落實到字幕上你還真不好體會它的巧妙。這也是后來我去找原作來看的原因,當(dāng)然愛屋及烏的成分更大。
不過對比了原作后就覺得,這部片雖然拍得很好,一些地方還是遜于原作了。
最典型的,原作里四民死后,無良的那啥部門就剝削掉了張大民他們新家一個房間,而電影里很和諧很溫暖地改成了“照顧咱們”……顯然不符合國情啊。
其次,張大民對待情敵的時候,原作里那是損得緊、賤得緊
電視劇把場景搬到了北京的胡同,理由是京片子能更好地體現(xiàn)嘴貧的效果,而電影將張大民留在天津,我更喜歡電影。
曲折狹窄的小巷里,安靜地生活著許多這樣的人家,而貧嘴是小人物們唯一能展示自己存在的方式,怎么說呢,比方說,石板下倔強冒出來的草尖,如果它能言語,一定也很“貧”。
五個已經(jīng)長成的孩子加上老母親,整天在小屋里側(cè)身過來側(cè)身過去,薄薄的布簾盡力地維護(hù)著各人的私密和自尊。兩人的床中間,是赫然的一棵大樹立著,看著笑,卻分明心里酸。二民一聲不吭地收拾東西嫁到別處去了;三民的媳婦有路子,能搞到兩居室;五民為了到寬敞點的地方去,寧可去邊疆種苜蓿放牛羊;有潔癖的四民在搬進(jìn)新家之前的最后一刻走了,始終沒能在屬于自己的房間里掛上白窗簾,侄子小樹一口天津味的稚語,竟然說得我淚流滿面。
片中有幾個鏡頭,不管是大民跌坐在雨水中,還是纏著滿頭紗布坐在磚垛上,沒有表情,只露給我一個微彎的背影,我能從他并不強壯的脊梁上看到一個家的重量。
最終,老巷子拆掉了
先提個建議,電影叫《沒事兒偷著樂》,第一次搜索的時候加了"兒"話音,居然被告知沒有;
1- 演員里除了馮,都不是天津人,說出來的話漏洞百出,很是別扭,據(jù)說他們還都拿著自己的稿子去到當(dāng)?shù)鼐用窦依镆痪湟痪涞卣埥蹋?,學(xué)成那樣也夠難為他們的;
2- 5民從西北回家,見了媽媽說了句"老人家",第一次看的時候覺得這很合理。和家人分開太久了,生疏了,我有一點理解了,但始終無法贊同;
3- 小廚房外的相聲。(云芳讓眼鏡甩了)大民正在廚房忙活呢,背景是天津文藝臺5:30的每日相聲節(jié)目,這個安排的很好;
4- 大民蓋房推磚,包子攔著不讓因為他母親胖,大民就說他母親腰圍4尺8,故意激怒包子,難道他想讓包子拿賺拍他?很是不理解,嘴貧,但也不至于好賴分不清吧?
那一句普通人歷經(jīng)艱辛之后的“沒事偷著樂”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4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