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m Wenders對《柏林蒼穹下》的德文原名的評價是“短小而詩意”,影片德文原名的意思是,“柏林之上的蒼穹”。文德斯電影回顧展中他解釋,因為the sky is undivided ,相比于當時蒼穹之下被割裂的東德與西德。
然而該片名翻譯成英文和法文后,卻聽起來像天氣預報,于是他臨時想到了Wings of Desire欲望之翼這個名字。有意思的是,中文翻譯版本的柏林蒼穹下,和柏林上的蒼穹,二者的視角出現(xiàn)了一個(人與天使,自下而上與俯視視角的)轉(zhuǎn)換。
看到彼得漢德克參與編劇,于是硬著頭皮看完,藝術性很強,但是通俗性觀感體驗比較弱,影片表達的形式與內(nèi)容倒是一目了然,故事男主人公是以天使的視角觀察人生百態(tài),傾聽眾人心聲,直到遇見一見鐘情的女孩,放棄天使身份成為可以擁有愛情的凡人的故事。獨白的大量運用,視聽語言明顯弱于臺詞對白的表現(xiàn)力,如果去掉畫面,不知道是個什么樣的效果。
看這個影片的目的其實是想去了解一個諾獎文學家如何從電影的領域去講故事,可能沒有看到我想看到的。目前這個階段,研究文學語言和電影語言之間的轉(zhuǎn)化
【柏林蒼穹下】由維姆·文德斯導演,詩歌 生存 與 希望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6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