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人性的悲?。吭谖铱磥砭褪且粋€本來單純的、善良的人,經(jīng)歷種種事件后,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殘酷的人,曾經(jīng)單純的過去更像只是軀殼,讓異化的種子在體內(nèi)生長,最終完全不同的“異形”從軀殼中奔出,制造更為恐怖的事件,孕育更多這樣的“異形”。《烈日灼人》是部悲傷的電影,在一片田園生活般的無憂無慮之后,我看到是最后的血淚,還有片中的米迪亞,一個異形最后的自我毀滅,看的人心里拔涼拔涼,思緒萬千。
故事的開始我們看到一個顯的肉身沉重的年輕人,他兩眼無神,他有些猶豫的想要自殺,接著,故事真正的開始,向我們展示他真正沉重的罪孽與困惑。在一派田園風光中,我們看到了一個老將軍科托夫和他美麗的妻子瑪露莎,還有活潑女兒的快樂生活,本片也以一個側面細節(jié)來驗證科托夫曾經(jīng)的輝煌,一隊坦克要從田地通過,科托夫聽聞村民求助,馬上出馬,對方戰(zhàn)士和指揮官一聽他名字,立刻掉轉(zhuǎn)車頭走人。之后,又來了一個面容清秀的年輕人,他就是米迪亞,他顯的一副單純而又無憂無慮的樣子,同時與瑪露莎透出一種曖昧的關系
最后的康康舞
桑克
出現(xiàn)在我眼前的是優(yōu)美而恬靜的鄉(xiāng)間生活,仿佛屠格涅夫筆下風情萬種的俄羅斯風景畫。精巧的鄉(xiāng)間別墅矗立在幽靜的藝術家之村里。遠處是連綿的針葉林、金黃的麥田和清澈的河流。家人聚集在一起,說法語,跳康康舞,吃點心,唱《蝴蝶夫人》,朗誦普希金的詩句,踢家庭足球,談起那些老朋友,拉赫瑪尼諾夫和曾來過哈爾濱的男低音夏里亞賓。如果不是斯大林的名字,如果不是巨幅的熱氣球下懸掛的斯大林像,我以為這是19世紀的貴族或者知識分子的日常生活。當球形閃電在房間里跳蕩,擊碎一張黑白照片,并點燃森林一角的時候,我開始感到不安的小火焰在舔我麻木的嘴唇。當神秘的夏日圣誕老人德米特里摘下他的墨鏡,摘下他的胡子,摘下他的全部偽裝之后,我才知道他是來自地獄的使者。這個借用蓋達爾《鐵木耳和他的伙伴》的出場方式,讓我誤以為這是一個有趣的田園交響詩的引子,仿佛長笛吹出森林明朗的呼吸。把一張畫畫得很美,然后用一把刀子從它的對角線開始把它切開,像切開一枚無辜的西紅柿
陽光為地球源源不斷提供給養(yǎng),萬物依附它而存在。陽光照耀,殺菌祛邪,趕跑陰霾;而夏日炎炎,烈日灼人,高溫中暑,曬傷皮膚。影片中的烈日啥是一種隱喻,如果影名《毒太陽》就更好理解,陽光普照大地,卻因為能量太大,重創(chuàng)人類。這里的太陽說小了代表史大林個人,說大一點代表體制,更大一點代表一種錯愛,有多少愛就有多少害。
實際上整部電影始終沒有出現(xiàn)史大林本人,只以影片臨結束時以的巨大肖像展出,可領袖的光環(huán)無處不在。上校在車上很輕松地報了自己戰(zhàn)功,同時報了斯大林的私人聯(lián)系方式
故事發(fā)生在1936年的蘇聯(lián)。Sergei是個蘇聯(lián)將軍,Marousia是他的年輕妻子,Nadia是他們可愛的女兒。他們一家,以及Marousia的眾多親友,到湖邊渡假??鞓返募偃毡灰粋€突然的來訪者打斷:Mitya,Marousia的舊情人,在消失了12年之后突然造訪。他指責Marousia背叛了他們的愛情,賣身求榮投靠了將軍。Marousia則指責他當年不辭而別。一個丑陋的事實逐漸浮現(xiàn)出來:當年Mitya不辭而別是Sergei暗下的命令:為了得到她,Sergei秘密將他派往巴黎做情報人員,Mitya為了“回到故鄉(xiāng)的機會”而接受了任務,卻一走12年
白色在影片里面大量的運用,這個本來象征純潔的顏色,白雪皚皚下的二人舞、小女孩頭上扎辮子的白色蝴蝶結、老嫗的白色光面睡袍和頭巾、老處女的白色圍裙、科托夫的白色襯衫上衣、瑪露莎的白色連衣裙、米迪亞的白色套裝,窗上的紗巾和窗簾、桌上的餐布和餐巾…… 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早餐、午點,河邊的嬉戲游玩、午休后的足球運動,不用想那么多、平靜充實而幸福,看到這些,甚至想要感慨偉大領袖人物為我們美好的生活做了多少貢獻?感恩、感謝,就連抓捕也是彬彬有禮,一家人來參觀似的送行、科托夫臉放榮光
聽到軍號就起床,哨聲一響,跳進水里,跟著鼓點游行,按時吃飯,如果你一直這么做的話,你就將踏著音樂,走進墳墓了。
你的腳會永遠美麗,因 為以后會有許多飛機,汽車,電車,公共汽車,還有地鐵,所有的路都是平坦的,鞋都穿得很舒服,襪子也很柔軟。為什么。什么“為什么”,因為我們建立蘇維埃政權,正是為了這些,讓所有的人都有像你一樣的腳,可以跑,但不需要再“逃跑”了,好好地走自己的路,優(yōu)雅地走,最重要的是努力工作,孝敬你的父母,珍愛你的蘇維埃祖國。
爸爸,跟你在一起我很快樂。真的嗎
烈日灼人:1994推薦,撲克牌沒翻面,你不知道它是人是鬼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6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