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的是,本片沒有把盲人作為一個博取同情的群體來敘事,更多的是在描寫他們的情感與境遇,細膩而不做作,幾位演員的表演也是比較到位的。穿插的旁白有些故意而多余,打亂了影片的節(jié)奏,而對各個角色人性深處刻畫似乎又缺少辦法,使得群像戲臉譜化,人物之間的矛盾、人物自身矛盾的闡述沒有達到應有的深度,特別是角色境遇改變后的心理變只是通過盤白的一筆帶過及略顯潦草的結尾,也是比較遺憾。
我相信藝術家是可以一直保持好的狀態(tài),并且進步的,他們創(chuàng)作的生命高漲期,要遠遠超出身體生命的高漲期。婁燁,就是這樣一個導演。
除了《浮沉謎事》之外,婁燁的電影我都看過。
《頤和園》幾乎寫盡我青春期痛感部分,《春風沉醉的夜》也是我偏愛的。
《推拿》比起這些,在情感沖擊力上遠遠遜色于這兩部,但在技術上更成熟一些。
主角是一個群體,之前的主角一般不超過3個人,大多是三角關系,這個群體非常常見,受教育水平相對之前的主角低,人物性格上也很不一樣,除了沙明亮,這個愛背誦詩歌,質問“美到底是什么樣子”的角色比較文藝,其他人并不如他之前角色那么敏感和糾葛。
以前的故事,會有明朗的情節(jié),但都是回光返照式的,人物的眼神會很快的暗淡下來,在《頤和園》中,于紅跟周偉沒好兩天,就遇到他跟別的女孩一起宿舍吃飯,李提看著特別明朗的看著藍天笑了,下一步直接跳樓死了。
在這個故事中,人物絕對有苦痛,甚至比常人多,但糾葛表現(xiàn)的極其少,但你能感受到那種痛苦和糾葛。
這就是我認為婁燁技術更加成熟的地方之一。
幾年前看過《推拿》的小說,只記得大概的劇情。影版是一直想看,直到今天看了一個關于黃軒的影評才想起這部電影。
慶幸沒有錯過。
影版要比原著小說給人的感官刺激更強烈、更真實。尤其是小馬復明那一段嗡鳴的配樂、視角的轉換以及畫面的奇幻處理,讓電影在絕對的真實之余跳脫出去,如魚躍江面,又重歸于真實。
針對影片中小馬一條線,我說說自己的看法。
1、小馬為什么喜歡小孔/嫂子?
是氣味。
雖然影片中沒有直接給出答案,但是小孔一進到按摩院從小馬身邊走過時,小馬立即轉過身
“在我們的電影界里,有很長一段時間里是觀念領導創(chuàng)作,主義領導創(chuàng)作,讀解領導作品,這可能是由制作界的素質決定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今天的中國電影需要的,不僅僅是理論家、評論家,或者讀解家,中國電影需要的是一批新的電影制作者,老老實實地拍‘老老實實的電影’”。
——《中國電影的“后黃土地”現(xiàn)象》
1989年,北京電影學院89屆各專業(yè)畢業(yè)生——日后第六代的主要成員,以集體名義發(fā)表了《中國電影的“后黃土地”現(xiàn)象》一文。第六代,這一極具作者意識和“反叛”思想的群體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這就是盲人?——關于推拿的幾個問題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8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