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日子各大學校招生,阿飄飄在公司沒有少聽媽媽同事訴說學區(qū)房的事。
巧了,最近電影院上映的《學區(qū)房72小時》,排片很少,但是阿飄飄還是抽空去看了一下,停留在末尾花絮的時候我陷入了沉思,對于這部影片,我只想說兩個字——真實!
簡單來說,就是搶購學區(qū)房的事,學區(qū)房要搶嗎?當然要,用“搶”似乎還不夠形容激烈程度。
有人把搶購學區(qū)房比喻成拍滬牌,要眼疾手快,非也非也,除非你一擲千金,否者的話有錢可能也買不到。
故事就從一個普通的大學副教授開始講起
這個片子現實意義很重,影片的態(tài)度也很明確。
學區(qū)房是風暴的起點。三組家長看起來做了確定肯定的選擇,卻都迷失了教育的關鍵。
傅老師選擇了為誠誠爭取學區(qū)房,卻放棄做人的誠信。
牛阿姨為了兒子娶妻買房不惜以死相逼,可他兒子是個軟骨頭的缺心眼。
袁航媽媽為了女兒出國,費盡心思賄賂老師,卻沒注意到女兒跟老師談戀愛。
資源爭奪戰(zhàn)在從現在開始的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收斂。生活之上我們如何選擇會深深的影響下一代人的如何回顧他們的教育經歷,如何看待父母和這個社會。
另外
男主傅重是上海土生土長的小市民,原來在市中心有一座3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和父親或母親擠在一起,過著小富即安的生活??锤岛軋?zhí)拗,很冷酷,很沖動,有想法,有原則,有底線,應該是單親家庭,而那個單親家長也很有個性,咬牙獨自一人把孩子培養(yǎng)成人。
傅靠自己的努力上了名牌大學,找到了滿意的大學老師的工作,生活得還不錯。至于他的妻子劉家園,很小一部分可能是上大學時遇到的女神,劉估計不是本地人,因為沒看到和聽到孩子的外公外婆來關心和接送她,家里也有點錢
大學畢業(yè)3年,參與工作,積累經驗,是的,95后不說積蓄,只談經驗,可以學東西的公司都是好公司,不用等你忽悠我們自己就會奮不顧身的投遞簡歷,談理想的老板也不是耍流氓,畢竟維持我們生活的不僅是那口飯,雞湯很重要。身邊結婚的人開始多了,談論的事情也從對比公司福利變成以后打算在哪里買房。真的,25歲,拿什么買房,貸上未來30年的青春?
贏在起跑線?幾歲算起跑線呢?10歲?5歲?3歲?還是25歲?
25歲的我們還是小孩。你難道沒發(fā)現嗎,現在30歲的人看起來都還像大學生
為了反應社會問題,反而脫離了整個社會。就好比原本的寫實畫 融合了太多的元素 最后變成了亂七八糟的“抽象畫”。
1 上海男人全國有名,“氣管炎”,從很大程度來說是男女平等下,家庭的事情雙方都參與,從而顯得上海男人做不了主,聽老婆的。片里的教授學區(qū)房這么大一個事情 完全不和老婆 不和家里人商量,作為土生土長上海人,男主的父母呢?與其表達什么師生戀啊,改成績等瘋狂
有人說這部片子中師生戀是敗筆,是導演野心太大想表達太多而沒表達好。
其實我有另外的看法。
師生戀中學生的家庭代表著更高階級家長和孩子的關系。有學區(qū)房能怎么樣?上最好的學校就能解決家長望女成鳳的訴求了?導演在這里給了一種答案,導演可能是通過這對母女來表達他的質問-學區(qū)房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么?
另外,注意這對母女的名字,女兒袁航、母親袁主席,都姓袁。也許袁航是一個單親家庭。袁主席很女強人,她想安排好女兒的一切??墒?,女兒就是要按自己的路去走,奈何!導演想表達的太多,用心良苦
“學區(qū)房72小時”戲劇化的現實主義:教育難。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21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