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對這部IMDB評分高達8.1的片子,我感覺很一般。
首先可能是對題材的共鳴不強烈,我實在無法體會到從尼克松嘴里鍬出那句“對不起”是如何給美國人民帶來巨大的成就感,那種好像便秘許久之后突然通暢了一般的變態(tài)快感。
其次,我真的沒發(fā)現(xiàn)影片有宣傳中所謂的斗智斗勇。從頭到尾,應該是尼克松自己的良心在跟自己的野心斗,最后繃不住了,讓節(jié)節(jié)敗退之后才幡然悔悟的小聰明福斯特撿了個大便宜。既沒有運籌帷幄的幕后策劃,也沒有字字珠璣的針鋒相對,這個訪談出自一個并不高尚的目的,也沒有讓福斯特付出多么大的努力,在泡了個妞,并且把同事氣了個半死之后,他居然還贏得了這次訪談的勝利——讓我在最后忍不住想說:S-H-I-T!
另外,我也實在不明白泡妞對這部電影中有什么推動作用,還讓導演在這上面耗費了不少膠片。
當然了,回顧老美的單薄歷史,或許水門事件已經(jīng)是多么了不得的只要拍出來就讓人心情激動的了吧。而一個小人物單槍匹馬戰(zhàn)勝大總統(tǒng)的故事,也確實很符合美國人的爆米花品味。
原先對尼克松水門事件的印象僅停留在傳播學議程設(shè)置理論的例子上,對其真實歷史并沒有深究過,甚至對水門事件也沒有過多的了解。很久都沒有被一部電影震撼過了,重拾豆瓣,想要記錄我精神的足跡,當時光過去,翻一翻豆瓣發(fā)現(xiàn)我也看過這些電影,這些圖書,不至于被歲月沖淡卻發(fā)現(xiàn)一無所獲。雖然豆瓣沒有典型的盈利模式,卻依然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大潮中屹立不倒,現(xiàn)在想來這樣慢網(wǎng)站也不是沒有道理。豆瓣記錄你看過的電影、圖書,聽過的音樂,就像書架上排列的圖書,原來我曾經(jīng)也文藝過。
說回電影《對話尼克松》,尼克松作為一個資深政客,曾與赫魯曉夫和毛澤東談判的高手面對福斯特的質(zhì)問,能夠迅速轉(zhuǎn)移話題、放大無關(guān)細節(jié)、拖延時間、著重講述自己的政績,三次的訪問時間被迅速消耗,但就在福斯特即將絕望的時候,事情出現(xiàn)了轉(zhuǎn)機——喝醉后的尼克松的一通電話。在外人看來一直自信的尼克松也有脆弱自卑的一面。他也會抱怨、咆哮、喋喋不休。他為了進入主流而拼命奮斗,得到的卻總是嬉笑冷落,即使取得事業(yè)的輝煌,一樣擺脫不了心底隱隱的自卑。
都說酒后吐真言
本片前面的鋪墊太長了,長的要我有些煩躁了,說真的還真不如直接從談話開始做。真正讓我開始精神起來的,是尼克松半夜的電話,那段推心置腹、滿腔熱血的怒罵,也從那時開始,我看到的是一個真實的老年人,一個真正有勇氣的政治家。
不知道當年的真是采訪是怎樣的,但就電影里的主持人來說,可以說完全是個無聊的家伙,雖然描寫篇幅超級長,但是對于尼克松的角色來說,根本就是個無足輕重的人。他的采訪、提問以及其他任何東西都很失敗,這也顯然暴露出來一個問題,導演根本不了解傳媒業(yè)界。
至于為什么給與四星?理由如下:
1、真實感,取自真實事件的電影,無論好壞,我都會異常地尊重。橫觀2000年后的社會,在現(xiàn)代文明和國家體制的沖擊下,已經(jīng)基本上沒有什么真實可言了。
2、尼克松的水門事件,是美國民主的勝利,這點是不可否認的,客氣了民主自由的先河,在很大程度上維護了民主政治的基本出發(fā)點??梢哉f,這是世界這么多國家這么多年都不曾再次見過的取得勝利的人民戰(zhàn)爭,水門事件不禁讓美國人理解了“公民”
這其實是一部有點奇特的電影,一部包裹著紀錄片外衣的劇情片。片頭一段史料剪輯后緊接著的一組采訪把厚重的真實感天衣無縫地帶入了影片,而Nixon在最后一個采訪日前一晚的電話獨白又把戲劇性發(fā)揮到了頂點。
必須得說,至少從導演郎?霍華德的角度看來,F(xiàn)rost和Nixon在攝像機前的交鋒已經(jīng)和對于民主或公正的訴求之類的玩意兒扯不上太大的關(guān)系了。兩個人分別站在各自的立場、為了各自的利益明爭暗斗、針鋒相對。一邊是賭上了自己的家當和前程,渴求榮譽、地位和掌聲的脫口秀主持人;另一邊是剛剛帶著滿腹憤懣郁郁不得志地退下高位之余依舊拒絕高爾夫生活的美國前總統(tǒng)。一邊饑渴地追逐著明天的榮耀;另一邊還沉浸在往日的榮光之中。在開機后的第一秒,F(xiàn)rost和Nixon就像聽到了鈴聲的兩個拳手一樣沖向?qū)Ψ?,一個嘗試挑戰(zhàn),一個試圖捍衛(wèi)。就是這樣一個成王敗寇的游戲,成為勝利者的唯一條件就是必須踩到失敗者的腦門上去。
當聚光燈熄滅、大門打開之后
聽我的,要想了解尼克松和從此以后一切丑聞都以“門”為標簽的原因,就按照這個順序把這4部電影看完:《華盛頓郵報》《總統(tǒng)班底》《對話尼克松》《尼克松》,相當過癮!感覺比我高中課本學歷史都了解得更透徹!《華盛頓郵報》電影最后一個鏡頭就是“水門事件”那個門鎖深夜被打開的鏡頭,而《華盛頓郵報》可以說是水門事件的導火線。而羅伯特堅持拍攝的《總統(tǒng)班底》第一個鏡頭就是門鎖,和2017年的《華盛頓郵報》完全無縫鏈接在一起(我想導演是故意和1976年《總》前后呼應)
震撼且有力量的電影。
兩個人物都立得很好,尤其是Nixon的塑造。
Nixon的展現(xiàn)如此矛盾又自洽!他精明又迷茫,自以為是也才華橫溢,他在前面的訪談中自信狡猾,耍得Frost無比挫敗,前總統(tǒng)的功力一覽無余,而在后面他神色泰然地說出“凡是總統(tǒng)做的事情都是不違法的”,眾人愕然,他接著補充“后來他發(fā)現(xiàn)很少人跟他持有一樣的想法”。他大聲地把他深知會被人唾罵的內(nèi)心想法說了出來,也保持著幾乎可稱之為總統(tǒng)特質(zhì)的理直氣壯。
Frost的人物在開頭展現(xiàn)得比較多,后期他的心理變化反而收著呈現(xiàn)
《對話尼克松》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23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