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風云人物,中美關系破冰者,美國首位任內遭遇彈劾而辭職的總統。
我記得坊間有一段野史,大致說,毛澤東知道尼克松下野了,問身邊人是怎么回事?毛在得知原因后,很輕蔑地說,這點事情都搞不定,還當啥總統。以后讓他來中國跟我學著點。
當然,這是個笑話。看完影片有兩處感動,都發(fā)生在最后一天采訪中,其一,尼克松承認他的行為,打擊了將要從政的青年。其二、他承認自己的過錯后,無助、落寞、自憎的眼神。他反復強調自己不喜歡應酬,不適合當一個政客。這為他的政治生涯埋下了伏筆。
片中兩個男人的較量很精彩,但那個深夜電話我相信是杜撰的。作為媒體從業(yè)者,明白四次采訪,將怎樣布局會出現怎樣的效果??催^片子,我寧愿覺得,那個采訪者頭三次是故意示弱,讓尼克松放松警惕,而在最后一次來個絕地大反攻。這樣做既可以遵循合同上25%的水門事件條約,又可以出奇制勝。
很欣賞美國式的反思。你可以稱之為美國主旋律。但在表現時,把人性的一面淋漓盡致的表現,確是很見功力的。好萊塢片子為什么能全球賣座,除去商業(yè)元素外
尼克松研究頗深的詹姆斯來組成一個小組,開始進行資料挖掘。福斯特自己掏錢付了頭筆的采訪費,獲得了與尼克松見面的機會,并且敲定了連續(xù)采訪的日子。小組拼命準備問題以便逼尼克松在采訪中認罪。尼克松的智囊團也在忙碌地準備應答,他們從不把福斯特放在眼內。正式采訪開始,福斯特招架不住尼克松滔滔不絕的自辯,這一切讓福斯特破釜沉舟,尋找突破口……
首先,不要做任何把這部電影跟我們家斯通那部尼克松聯系起來的念想,差得太遠。唯一可以比的是Frank Langerlla跟Tony爵士對Nixon的演繹,兩人的表演都非常精彩,不同的是,爵士是融入整個戲,戲大人也大,Frank則是獨自撐起這部戲,沒有他,或者更確切的說,沒有那段電話里華彩的獨白,毫不夸張地講,這戲就嗝屁了。
我得承認,我的期待太高,本來期待看到的是一部哥本哈根,但忘記導演是朗霍華德——這孫子能把一娛樂片拍得順當就謝天謝地了,果然,基本還是按照娛樂片的模式上的。但有兩點我非常不爽:一、一部110分鐘的電影,居然為訪談的前戲花了50分鐘!親愛的,這太奢侈了,花這么長時間就算人家開始是濕的,等也等干了;二、仿紀錄片手法。主要用在兩個地方,一是大量手提,晃鏡;另一個是不斷插入偽訪談的鏡頭,好像是今天再訪談這些劇中角色一樣。我要說的是,這種手段不僅沒有必要,而且還限制了發(fā)揮。使影片在虛構和追求史實之間搖擺——說不好聽就是又想當婊子又要立牌坊。朗霍華德完全被念想左右而不是左右念想
起因
1972年6月17日晚上,美國民主黨總部的一位工作人員離開水門大廈后,偶然回頭看了看 因結束越戰(zhàn)有功而連任的尼克松因此事垮臺
自己的辦公室,他驚異地發(fā)現,已經熄了燈的辦公室里有幾條光柱在晃動。不對呀,同事們都已經走了,誰又進了辦公室,不開燈,卻打著手電筒到處亂照。他馬上回到水門大廈,把疑點告訴了保安人員。保安人員立即搜查了有關的房間,抓到五個戴著醫(yī)用外科手套、形跡可疑的男子,其中一人名字叫詹姆斯·麥科德,自稱是前中央情報局雇員。其實,他是尼克松總統競選連任委員會負責安全工作的頭頭,奉命到水門大廈民主黨總部安裝竊聽設備。第二天,《華盛頓郵報》在頭版顯著位置報道了這一事件。正在佛羅里達州比斯坎島度假的尼克松總統聞訊后,心里不由咯噔一下:如果民主黨抓住水門事件追查下去,他不但連任無望,而且馬上就會名聲掃地,有可能立即下臺。 他哪里還有心情度假,第二天就返回了華盛頓。白宮,總統辦公室。已經是深夜了,尼克松還在與幾個最親密的助手們緊急商討應對措施。經過長時間的討論,大家都沉默了下來
多年前讀大學時看過,當時看電影喜歡把當年頒獎季的熱門影片都看一遍,影片還是很精彩的,演總統的老演員非常贊。當時看外國電影不多,還不認識多少歐美演員,現在回看,好多老熟人吶。這次純粹是回顧一下凱文叔的戲份,演總統心腹,其實戲份不多,但竟然排到演員表第四,導演老詐騙了,就當是欣賞制服秀吧。
先看原劇本而后欣賞的影片。原劇本非常非常精彩,我一度以為電影難以完全表現出來,然而蘭格拉的表演讓我折服。一個演員怎么可以這么棒?!oh my god!不得不說朗霍華德在甄選演員方面有著驚人的眼力——請想一想海倫·米倫。
一個演員撐起的一部影片。假如我沒有事先被劇本吸引,觀看影片會不會覺得有點沉悶?有可能。
兩條線:一條是1974年左右發(fā)生的這場采訪全過程;另一條是1982年以回憶錄的形式采訪參與整個事件的主要當事人,通過他們的講述來還原事件。非常簡單的結構,但說實話,兩條線都沒什么娛樂元素,看上去就覺得悶。嚴肅類影片,對觀眾做出了選擇,要的是深度。
《對話尼克松》二刷!真誠,最高的訪問技巧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23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