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感覺,就是那個日本影星衣著浮夸,人品渣,對手下的小弟非打即罵。小弟們還跟著他,為什么?因為他是大明星,跟著他能開工,能賺錢養(yǎng)家。
但是到大明星落魄的時候,他對小弟的那一番話表明了,他雖然拿電影當敲門磚,但是還是愛電影的。最后小弟從十米高臺滾落后,對著他說:阿寅,你真帥啊!
大明星內心的天平從名利轉向了電影藝術,他上躥下跳,手舞足蹈,從演員變成了攝影,變成了導演,不是想成全自己,而是想成全藝術。
或許這樣的人,深作欣二見過不少吧。
另一個感覺是幕府,最開始看的時候
曾經在一些香港綜藝節(jié)目里面,黃霑采訪一些港臺女演員的時候,肯定會問類似問題,我和很多人一樣,覺得這不就是借題發(fā)揮,跟曾志偉在娛樂節(jié)目調戲女藝人,女新人的手法類似?日本除了情色動作片是不折不扣外,其他正片也是有很多裸露鏡頭嗎?后來,我?guī)е@個疑問, 細細再看很多日本電影。由于正規(guī)渠道,引入的日本電影都是有刪節(jié)的,所以覺得 黃霑 在說謊。長大后,有了看很多日本原版電影的機會,包括《追捕》《陽炎》,還有比如這部《蒲田進行曲》,哪怕像這樣的喜劇片,開頭還是少不了女星裸露鏡頭
主題曲一想起就是一片喜感,據說蒲田火車站的到站音樂就是這個,不知真假。一部喜劇,在笑的同時又令人傷感就成功了。片中的人物表演夸張,前二十分鐘就在打打鬧鬧,突然一段裸露戲后轉換情感(松坂慶子每部都露點的嗎),作為現在的中國觀眾會難以理解女主,這分明是壓制女權的電影嘛,當初上影廠還配音引進了國內,想想不可思議。現在來看,八十年代日本經濟飛速發(fā)展,電影業(yè)也飛速擴張,這部戲很多橋段都被日后港臺電影紛紛模仿,連那首插曲也被翻成粵語的(名稱一下沒想起來),確實不愧經典了
高峰秀子在自傳里曾詳細寫過她見聞的松竹從蒲田到大船的搬遷過程,也就是1936年1月,那年她不過12歲,還算是童星(自傳里高峰秀子提及從蒲田搬到大船制片廠的時間是1934年前后,大概分批?)。高峰秀子是這樣說的:
焚燒膠卷的情景,使制片廠的人們停下了腳步,不知是誰開口唱了起來:
“夢幻之都啊,電影之城,我們的蒲田……”
一人唱百人隨,于是大家一起唱起了《松竹之歌》。今天,電影事業(yè)已變成一種冷冰冰的企業(yè)和組織,所以現在的電影工作者對這種情景恐怕很難理解了。
“我們乘坐五十輛包租汽車和二十輛大型轎車,離開了蒲田制片廠,向松竹大船制片廠進發(fā)?!薄?br>不過1937年,她就到了東寶,所以后來黑澤明自傳里她又出現在了面試三船敏郎的一章里,其實她還是坐在最邊上的主考官之一,當時她只有22歲。
當時松竹做出這一舉動是為了適應無聲片到有聲片的轉換過度,所以蒲田和大船是松竹歷史上兩個有特殊紀念價值的地方(其實還有個京都制片廠)。
吸引本人開始松竹這一話題的興趣可能還是來自之前小斑在豆瓣上寫《明明》的一篇評論
《蒲田進行曲》于1982年上映,向我們展示了在無聲片到有聲片過渡時期演員的生存境況以及內心情緒。影片以1920年設立的松竹蒲田制片廠為背景,影像之間表達了對日本電影鼎盛時期的懷念。
在世界電影史中,存在著諸多紀念聲音轉型時期的影片。如1952年上映的影片《雨中曲》,明星交替、技術革新、劇本變化……聲音出現的同時帶來了諸多新的問題。再如2012年上映的影片《藝術家》,講述的正是發(fā)生在1929年至1932年變革時期的故事。喬治堅守著輝煌的默片時代,佩皮則欣然接受有聲電影的到來
這片子在中國上映那會兒我還沒出世, 后來cctv-6有播過,揮之不去的影象是池田屋那幫白衣“幕府衛(wèi)士” 還有倒栽蔥滾下樓的安次,還有片尾拉起的“蒲田行進曲”的布條,對松坂慶子反而沒什么印象。
影片其實是向片場致敬 查了下資料才知道的 以前老是以為蒲田機場 ,在電視上看的那時候上初中,對影片理解尚膚淺。最近,重新看DVD版的,是上譯廠版本的,配音很到位,雖然一貫主張看電影一定要原聲,和諧版沒有裸露鏡頭,其實裸露可有可無。
所有演員表演都很夸張,甚至有些荒誕,很懷疑80年代的人們接受得了。
安次對銀四郎的忠心倒不如說愚忠,甚至有點BL的傾向,還有赴死演出前買的巨額保險除了小夏銀四郎也有份,別名“情義兩心知”似乎更能點題。
脫掉新選組隊服的土方歲三銀四郎一點都不帥,一派過氣明星的樣子,青春不再,這倒很符合戲中人的處境。
我想造成銀四郎很帥的錯覺應該歸功于童自榮的配音,“我..倉岡銀四郎” 那把王子聲太瀟灑了。
扮演坂本龍馬那位是真田廣之吧
《蒲田進行曲》:直到再見的那一天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1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