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過一部類似的想老婆死去的韓國片,相當催淚。這部片子題材類似。不同之處,在于這部片子對于死亡的渲染沒有那么多。一樣的難以忘記,甚至穿上了亡妻的衣服,去看老婆最愛的小兒子,學老婆愛的舞榻,最后跳著舞榻在富士山前死去。家里人都對父親不予理解,反倒是兩個局外人給出答案。也許,父親這樣死去是快樂的。
這部電影對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代溝也描繪地很好。柏林的兩個孩子認為母親不愛他們,而在日本的小兒子則埋怨父母不來看自己。終歸不討好,幸好還有彼此。
炎炎的夏日,在空調房里老師讓我們看的影片。
沒有半點提示,就這樣隨著影片的老人走過了她/他生命的最后一程。
開始很驚奇得癌癥的他的妻子現(xiàn)由于抑郁而死,他反倒活下來。卻一直活在了妻子生前的影子當中,為妻子追尋她一直為家庭付出而耽擱下來的久遠的夢,他把妻子生前的外套穿上,來到富士山腳下,來到櫻花公園,仿佛是影子一般追尋她生前所期待的,一支支仿佛真實的日本舞蹈,柔和,卻富有感情,讓人浮想。。。 最后在富士山腳下老人的倒下,似乎宣告了心愿的完結,一切就隨著櫻花,隨風而逝。。。
從最開始柏林劇院里難以忍耐的無法理解,到最后富士山下投入生命的一跳。
終于看懂了那個舞蹈。
“把每一天,當成是生命里的最后一天,認真過好每一天..."
老人的話一直在我腦中徘徊,看這部電影的時候,總懷著一種特殊的情感,我不得不說這是一部很唯美的電影,把真實和感性融合的恰到好處。愛情之于生命而言,是那么的強大,像那藝伎的舞蹈,那像一種掙扎和反抗,更是一種執(zhí)著。
我想那個老人是孤獨的,甚至自己為他感到心酸,子女的忙碌與冷漠更促使了這一切心情的發(fā)生;我想那個他們的愛情是幸福的,至少,在她離去的的時候,這世界仍有人替她的靈魂活著,繼續(xù)著她的夢想,她的快樂,她的夙愿。
想念的力量,是那么大。問你是不是也在想一個根本不存在于世界上的人?是不是也曾在無人的清晨或夜里,低聲吟唱她最愛的歌,最后讓一切像那骨灰一樣被封存,當我看見骨灰面前擺放的魯?shù)系恼掌臅r候,突然又一次想起了那句話,把每一天,當成是生命里的最后一天,認真過好每一天...
又見櫻花爛漫,活著的我們是多么幸福,原來一切很美好
死亡是恐怖的,丑陋的,但我們總有許許多多的“想法”來美化它,一如生活是獨裁的,而我們又有各種各樣的“幻覺”來使它臣服於腳下。
死高於生,因為它是絕對的。
“若能那樣的死去..."
原來你所經歷過的一切,枯燥乏味,妻離子散,老態(tài)龍鐘,無名恐懼...
都不打緊。
(被那火化後的灰燼給嚇到了。再跟那黑白照片一對照,人的身前死後,差別是如此巨大。無以面對。)
《舊約·詩篇》90章10節(jié)——“ 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夸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 ”
干凈流暢的鏡頭語言,就象發(fā)生在自己家里一樣的故事情節(jié),讓我們轉身回味自己和家人一路走來的人生,終極關懷、親情關系、婚姻家庭、同性戀、沉迷在游戲里的塑料兒童......
我看到我們忽略的親子關系以及對孩子的教育,看到被我們忽視的兒女所受的傷害苦毒伴其一生不能釋放,看到被扭曲的人生所產生的扭曲的戀愛觀("他們的女人,把順性的用處,變?yōu)槟嫘缘挠锰?),看到每一個人的孤獨,看到每一個人的痛苦,看到舞者舞蹈的虛空和觀眾忍不住的淚水....
【櫻花盛開】如果是在舞蹈 我可以忘記呼吸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5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