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有戰(zhàn)爭呢
每個生命在此刻都猶如草芥 只剩目標和自己
懦夫本不該存在的 更不應站在戰(zhàn)場上
害死戰(zhàn)友
討厭戰(zhàn)爭
影片自諾曼底登陸拉開序幕。在這段長達24分鐘的記錄中,導演并沒有采用以往戰(zhàn)爭片常運用的廣角鏡頭,而是參考了參戰(zhàn)者的視野范圍進行呈現(xiàn),這樣的視角雖然少了分宏大,卻更加真實,仿佛自己置身于這場戰(zhàn)役,完全進入到戰(zhàn)火連天、血肉橫飛的畫面中來,比俯拍、航拍出的“大場面”鏡頭更能震撼人心。同時,跟拍鏡頭也并不是平穩(wěn)的,而是由攝影師采用手持攝影的方式,也起到了增加真實感的作用。
除了對混亂場面的記錄外,也隨著米勒的視線對特定人物進行特寫,如圖,這里給了一名斷臂士兵中景。在紛擾人群中
首先 我覺得這好像就不是在講 八換一不值的問題。
因為他們在這救援行動中也端掉了敵方的好幾個據點。 比如本來他們可以繞開那個電站去找瑞恩,而他們并沒有,隊友都說應該繞一下,漢克斯卻說,我們應該去,而不應該把他們留給后來的友軍, 結果上前端掉了那個據點,可惜醫(yī)生犧牲了,或許這也可以理解為,醫(yī)生的犧牲也換來了之后部隊來這里造成的其他戰(zhàn)士犧牲。拯救了之后來到的許多人。這沒有意義嗎?當然有
另外而在找到瑞恩后,他們也是可以離開回去復命的,但他們也沒有
據說《拯救大兵瑞恩》之后,再沒人敢拍關于二戰(zhàn)的電影。
它就像是一柄鋒利的手術刀,解剖著“戰(zhàn)爭”這頭巨型怪獸的皮肉和骨骼,試圖從血肉模糊中揪出它的靈魂來。
它又像是一部浸滿血和淚的史詩,寫盡戰(zhàn)爭的殘酷,以及那殘酷的縫隙里流淌出來的人性的光芒。
每次看這部電影時,我總是會想到杜甫,有沒有很奇怪?一個一千多年前的中國詩人,和一部關于二戰(zhàn)的電影,能會有怎樣的聯(lián)系?
不要誤會,這里沒有穿越。我只是覺得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講故事的手法像極了杜甫的詩歌。
杜甫的詩歌被人稱為“史詩”
《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八救一,到底值不值得?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