飾演中國移民的演員其實都是本土生長的亞裔美國人,這個移民故事仍然沒有當下時代的典型性和獨特性,并且有肥皂劇的嫌疑。很多視角呈現(xiàn)出的觀點和看法,仍然有白人看待在美國追求美國夢的黃種人的刻板印象。雖然它是改編自亞裔美國人自身的回憶錄敘述,只能算是拍給美國人自己看的輕松喜劇。現(xiàn)在很多留學生在海外留學并定居的生活故事其實更值得關注,回溯到以前,近代的留學熱潮,或許可以寫一個時光交錯并富有時代感又是個體性命運的故事。但現(xiàn)在最喜歡的這方面電影是婁燁的《花》
中西文化碰撞、熊孩子視角、90年代懷舊風(第4集聽到那個撥號上網(wǎng)的嘟嘟聲而會心一笑的應該不只我一個吧),為本片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難得的是梗都很原創(chuàng)新穎不俗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編劇Eddie Huang有親身經(jīng)歷切身感受吧(也確實,靠一大幫“局外人”編劇圍坐一起的臆想真的是很容易就陷入那些常見的stereoptype梗里去了)。到此我才真正理解那句美劇常見金句:It's funny cuz it's true.
素材是中西交融式的,展現(xiàn)方式卻是美劇主流的——畫面和畫外音設定讓我想起The Middle,三個熊兒子設定讓我想起Malcolm in the Middle(特別是小兒子,簡直和頭2季奶聲奶氣的小大人Dewey神似)。這也是這部片子不僅是停留在美國華人邊緣化的自我欣賞,而是得到美國觀眾普遍認可(在以家庭式喜劇見長的ABC播出,且收視不錯基本鎖定第二季)的原因吧。
選角很成功。小主角、媽媽、兩個弟弟都是亮點。
故事的主角,也就是這個小朋友,經(jīng)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美國廣播公司(英文全稱:Americ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Inc) 真的絕,用臺灣人的視角,來貶低大陸人,難道貶低大陸人闊以在美國增加收視率么??????15年的劇,大家也都是2020年被抖音上的剪輯吸引過來的吧。。。。
表面看huang家族是典型的華人家庭
來自華盛頓的華人社區(qū),經(jīng)濟上和姐夫一家抱團,黃先生和黃太太都給姐夫打工,孩兒愛學習懂事平時上補習班,黃太太和所有華人一樣癡迷于打折,精打細算 good deal 的信仰烙在血液里 。黃家和親戚表面和諧 暗地里攀比互曬,死要面子不惜打腫臉充胖子,黃太太兩姐妹就是典型中國式塑料花姐妹。
搬到奧蘭多之后,黃家住進了白人社區(qū) ,保守的華人文化與美國文化正面沖擊,帶來的各類矛盾正是這個戲劇的看點。黃家不僅經(jīng)受住了考驗,嚴然實現(xiàn)了美國夢
推薦個劇吧——《初來乍到》(Fresh Off The Boat),去年錯過了,但沒想到還挺搞笑。
ABC電視臺的喜劇當中,最有威望的還是2009年發(fā)軔的《摩登家庭》(Modern Family),收視不俗,獲獎無數(shù),一家十幾口花樣上演各種雞毛蒜皮的相愛相殺,卻又總是能把一盆盆狗糧喂得心暖眸亮——個人心頭大愛之一。
在各方追求所謂政治正確的今天,有一個白人家庭的故事當然不夠。于是2014年有了《喜新不厭舊》(Black-ish),全黑人班底。雖沒看過,但貌似得分不低。那既然黑人給配上了,黃種人也來一發(fā)吧。于是,等到2015年,根據(jù)華裔黃頤銘(Eddie Huang)的回憶錄改編的《初來乍到》一上岸,ABC什么顏色都齊了。
[img=2:C][/img]
故事背景設在1995年,講述一個臺灣家庭從華盛頓搬到奧蘭多后的生活。三代人,對于“美國夢”和白人文化,有憧憬,有抵觸,有迷茫,有沉醉,就跟《喜新不厭舊》一樣,當中一個很重要的爆點便是白人文化與自身文化的沖突。
[img=3:C][/img]
[img=4:C][/img]
一有沖突,就有吵鬧,噼里啪啦地,熱騰騰的喜劇味道就出來了。
總覺得
雖然這部劇2015年就上映了,但它真正廣為人知確實從2020年開始的。可能是因為疫情的關系,今年的電視劇市場春歇無限期延長,劇慌+抖音上幾個視頻號都莫名其妙開始瘋狂推這部劇的片段,讓我產(chǎn)生了對這部劇的好奇。在人人上找來看了一下,嗯,確實跟那些妖艷賤貨完全不同。
歐美的影視市場里,很少有這樣完完全全以華裔為主角的作品,更何況還是這樣可以基本做到尊重事實,尊重中華文化,不至于陰著小心眼的勁兒用刻板印象黑華人的劇。劇里的演員都選用了在美國本土長大的ABC,因此中文確實生硬的像是谷歌翻譯
“初來乍到 第一季”玫瑰就是有再多的刺,也還是玫瑰,不是嗎?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