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古裝宮廷劇貌似一直是各大電影節(jié)的??停瑐€性張揚的演繹,華麗考究的場設,耐人尋味的時代背景,只要能再搭配上稍微用心的劇本,電影水平一般都不會讓人失望,更何況還有一個這么有趣的故事呢。
這部電影除了擁有那些我們熟悉的歐洲宮廷劇元素:雕欄畫壁的宮殿,修剪方正的花園,高聳入云的假發(fā),濃妝艷抹的男女,如云搖曳的裙擺;還有宮廷皇室與貴族政治的荒誕:閑來無事就去獵鳥,用番茄扔裸男的躲避球游戲,像體操一樣的交誼舞,以及在宮殿里進行的各種養(yǎng)兔、賽鴨、賽龍蝦活動,反正無論哪一樣
無比的荒誕戲謔感彌漫在電影的方方面面,頹廢巴洛克加之復調(diào)木訥的音樂帶有濃厚的英倫宮廷感,這部電影的原聲帶歌單可以作為許多歐洲宮斗的背景音樂;色調(diào)為了迎合荒誕離奇之感飽和度飽和度較低,整體比較陰暗冷清,讓人暖不起來;而大量的魚眼鏡頭運用以及生硬的視角轉(zhuǎn)移和膠片感也使人眼前一新,刻意打破自然;還有那些歐洲腐敗貴族的游戲,向裸體男雜水果、賽鴨跑、槍打飛鵝(?)……
這的確是一部喜劇,笑點頻頻,三位女主人公入骨三分的表演,剛烈情趣的臺詞讓我笑出聲。但個人觀點看來
歐格斯·蘭斯莫斯的新片《寵兒》,并沒有繼續(xù)采用他的前作《龍蝦》《狗牙》和《圣鹿之死》那樣晦澀而佶屈聱牙的電影語言。在這一部作品當中,蘭斯莫斯采用了更具娛樂性的表現(xiàn)模式,來繼續(xù)展現(xiàn)他對體制與個人、制度與自由的探討?!秾檭骸返暮诵墓适率且詺v史事實為依據(jù)的。1705年即位的英國安妮女王,雖被史家評論為“肥胖而平庸”的婦女,卻受到人民擁戴,被稱為 “賢明女王安妮(Good Queen Anne)”。如果說“光榮革命”使英國走向了現(xiàn)代化君主立憲的政治道路,那么安妮女王在位的時代
In this life, the biggest games we play and the biggest gambles we make are those for love or power. Neither of them is a zero-sum game. No matter how even the playing field seems, there could always be one person with more chips in their hand than you. And when you fall, there could always be one person who falls further to the ground than you.
不知道大家看這部片子的時候是什么感覺,反正最近看了多部宮斗劇的我只想說WTF?!
拋去吸引眼球的女同情節(jié),這還是一部宮斗劇吧?難道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嗎?西方宮斗就這樣??還是說這位導演眼中的女性宮斗,或者說爭寵就是這樣的?
整部影片都圍繞在三位女性,女王,女公爵和女仆之間展開,男性角色的戲份少得可憐,仿佛對發(fā)生在三位女性身上的各種發(fā)展,或者一無所知,或者保持觀望,或者輕輕撥弄,但也僅此而已。
作為整個世界中心的三位女性呢,女王完全是情緒動物
天啊,Rachael Weiz居然要比Olivia Colman還要大4歲。美人就是美人啊,跟比自己年輕18歲的Emma Stone在一起,Rachael Weiz也完全不遜色。
不知道是為了吸引眼球還是什么緣故,最近同性題材的片子越來越多,尤其是女同,這算是女權主義或者女性意識覺醒的一部分嗎?不談歷史的真實性,這部片子的服裝,演員的演技都讓人賞心悅目,大女主的故事情節(jié),所有的男人都是配角。如果1700年代的女性就能如此的獨立自主,不管是情感上的還是政治上的,那么這三四百年來的女性是在倒退嗎?
《寵兒》有哪些有趣的設定?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