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想,如果沒有“天然無公害”的陳柏霖擔當主演,這部電影還能剩下多少票房呢?
在拍攝完成之后,制片方選擇了雪藏兩年才讓這部電影供應,面上自然有各種冠冕堂皇的解釋,但看過此片后,我越來越相信這是影片本身的質(zhì)量問題,否則投資方在決定投資一部電影之后,是絕不會任由影片擱置而絲毫不想著盡快收回投資的。
《臺北飄雪》改編自日本青春小說,有日本的電影公司介入,又選擇了頗有日本風情的菁桐古鎮(zhèn)作為外景地,走日式抒情小清新路線的傾向一覽無遺。選擇霍建起來執(zhí)導,我猜測大概也是因為《那人那山那狗》和《暖》這兩部電影在日本的電影節(jié)上獲得了廣泛認同的關(guān)系,起碼日方會認為霍建起即符合日式美學,又帶有中國式典雅的電影風格,應該是非常適合《臺北飄雪》這部電影的。
但霍建起還是失敗了,他的失敗和他的成功同樣屬于這枚名叫“霍建起”的硬幣的兩面——《那人那山那狗》和《暖》的根基是中國鄉(xiāng)村,這個基礎霍建起是熟悉的,他只需給熟悉的東西渲染上一層日式的雋永即可;但《臺北飄雪》正好相反
【臺北飄雪】辜負了這名字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58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