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進行庫存大掃除,在《父子》和《詭絲》之間選了《詭絲》,事實證明這個選擇是對的,因為之后我也看了《父子》,雖然《詭絲》也并沒有怎么樣,但是《父子》更那個什么……
我之前沒有看過《父子》的任何片花,但是整部電影的套路卻讓我毫無意外,不明白那個小演員怎么可以拿金馬的最佳男配角,如果拿來一個鮮嫩的小男孩,然后動輒真打,這就是所謂的感動,那么我建議譚家明大師好好看看《童夢奇緣》,雖然我看過此電影的諸多片花,但是沒想到還是影片結(jié)尾處忍不住落淚,這是我唯一看的一部牛牡丹的片子,真的很好,我相信也是他最好看,最值得去看的片子(之一)。感人的細節(jié)在魔幻的外表下慢慢鋪開,隨著大家對莫文蔚的誤會的消除,然后聽著老年劉德華講述親情的珍貴,一點都不會覺得生硬和教條,一切都是恰到好處,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不像《父子》,為了說而說,為了教而教,很淡,比白開水還要淡,讓人很想快點忘掉這一切,最好生命中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父子》這部電影。
看<<父子>>之前,關于它的報導充斥著各種報紙、雜志和娛樂新聞,聽說在第一界羅馬國際電影節(jié)獲獎,回國后又獲得金馬獎最佳男
主角和男配角,主演郭富城連續(xù)兩界獲此殊榮,總感覺近年來金馬獎
質(zhì)量越來越差了,雖說郭富城演得還好也不至于如此,這也從另一角
度反應了國內(nèi)電影金品的匱乏。
看完影片之后,覺得總的氛圍還是不錯的,靜靜流淌似的背景音
樂和拍攝背景都讓人感覺舒服,不過節(jié)奏不夠緊湊,其他的兩位女主
演的確演的差強人意,林熙蕾在里面顯得很難看,小孩的表演倒是透
著幾分自然和可愛。
一個男人如果沒有穩(wěn)定的事業(yè)和生存能力,是沒有能力去愛和值
得被愛的,盡管雙方開始時多么的愛著彼此,回到真實的生活或者說
是生存的層次就被推到愛的邊緣,最后必將去尋找另一情感的寄托,
導致愛的背叛這情感世界里永恒不變的話題。生存是人面臨的最大壓
力,不顧生存的事實就結(jié)合帶給孩子的是消逝不了的裂痕和成長的傷
痛,而雙方也走向互相傷害。影片的最后男主角又組成了另一家庭,
導演用孩子的視角給了觀眾遐想.........
他的眼睛微紅,桌上又散落幾張疑似擦過眼淚的紙巾和一張叫《父子》的DVD,拿起來看到楊采妮水汪汪的眼,我以為這是他眼睛腫的來由,想當然的以為這是一部深情制作吧!文學作品里不是歷來喜歡把父子之間寫成那種想愛卻不懂如何去愛,想恨又無奈血濃于水,最后一切昭白卻為時已晚嘛~~~!
Anyway,總歸是個例外,游離于黑社會的爭奪,無厘頭的搞笑,還有莫名其妙的抽象之外。盡管對于片子到底是好是壞,我還是持有保留態(tài)度的,畢竟我對電影,雖然沒有很深的感悟力,卻有著致命的挑剔。
父(郭富城)
好像上次《三岔口》的時候就已經(jīng)突破了只會唱歌和舞動的花瓶形象,這次的形象塑造大抵還算是成功的吧,畢竟人家是拿了獎的,我要是硬說微詞,顯得我也太沒底蘊了(狂笑一聲,飄走。。。)
現(xiàn)在要說的還是回歸到角色,父親的爛賭形象都在背景中塑造,沒有真正的賭過,只有真正的被人追債,他口口聲聲的宣稱對女人好,卻不見一絲端倪。對于兒子,他應該是愛的,至少在兒子徹夜不歸的第二天,他的眼里心里什么都裝不下,只有兒子到底在哪里,是不是安全的。兒子回來以后
若你對南洋風情心有切切之情,那么也許會對這部電影多一些不同的感受。木頭百葉窗、家家戶戶的小院子、繁盛的葉子和花、水邊的棧橋、斑駁的墻壁,還有那些舊的街道、舊的電影院、舊的餐廳、舊的巴士……我在看完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查了電影的拍攝地點:馬來西亞。
有一些細節(jié)叫人心里一暖,有一些卻真是啞然失笑。
阿勝去登尋人啟事的時候,報社的人拿出塊板,大小不同的格子收費不同。
當他們搬到鴻樂那個小鎮(zhèn),長途巴士停在老房子旁邊,車開走,留下一面斑駁的墻和寥落街角的遠景。叮叮咚咚的吉他,兩個黯然的背影。
小旅館的窗簾是薄薄的花布,被風吹得鼓鼓的。阿蓮的裙子是細細的花紋、細細的褶子。
穿著南洋長衫的林熙蕾手里提著一袋插著吸管的fruit shake走上樓。搖頭電扇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好像不曾停下來過。
可是,十幾年前的小朋友就有PSP玩了嗎?
可是,一定要郭富城演那個跟阿勝長得很像的男人嗎?
可是,一定要在河對岸應景的出現(xiàn)阿勝和懷孕的新妻散步的情景嗎?
而只是那孩子的眼神真叫人難忘,他緊鎖眉頭的樣子,低著頭慢慢的走。一再的隱忍
這個學期我有選修,文學批評.雖然老師有點口齒不清,而且用英文講中國文學,不過有關文學批評的部分還是講的很精彩.轉(zhuǎn)到電影批評上,我想我們國家很缺少電影批評的浪潮,每個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思路,明星的宣傳,商業(yè)的推廣來評判一部電影,而鮮有人完完全全脫離周遭只focus電影本身去評判的.每一部電影的誕生,大家都是抱著有色眼鏡去看,完完全全只看電影本身的人很少.當然,在這個年代,看電影和看明星沒啥區(qū)別.
今年我看了幾部國內(nèi)的電影.我承認我崇洋媚外,這也跟我學外語有關.只是自從看了<好奇害死貓>,仿佛國內(nèi)的電影沒我想的那么不好.中國電影有很長的路要走,現(xiàn)在只是一個開始.并不是說我們的電影有多好有多好了,最起碼能讓人相信,還是有人能把中國電影拍好的.
據(jù)說這部電影是根據(jù)小故事改編來的,這個兒子咬掉母親耳朵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不過我想討論的并不是這些劇情。在故事發(fā)展確實有些銜接不太自然的地方,但是我想談的是這部劇里面的感情。其實劇中阿寶的爸爸和媽媽最后的結(jié)局都很正常,都有了各自的家庭,他們曾經(jīng)在一起的事實,如果在沒有阿寶這個孩子存在的前提下,也是一段再正常不過的分手劇情。無非是什么女的放棄一切跟著男的,但是相處久了,發(fā)現(xiàn)男的還是沒有出息,失望透頂之下就毅然選擇離去。如果只涉及他們兩人,確實無可厚非,畢竟愛情也有走到盡頭的時候。可是有了孩子,一切就變得不一樣了。阿寶的媽媽明明知道他父親是個不務正業(yè)的人,自己跟著他沒有出路,卻把孩子留給了父親,不問孩子的生死。而阿寶的爸爸更甚之,利用孩子去偷竊。試問他怎么能想著讓一個幾歲的孩子去養(yǎng)活自己,不惜逼迫他去偷竊。正是因為有如此自私的父母二人,才導致了孩子莫大的悲劇。在劇尾,當阿寶,隔著河望著對岸的父親和他的妻子的時候,他是不是想過,也許自己不存在是不是更好?
“父子”2006年度佳片,這就是獲獎的影片?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0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