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照常升起
大約很少有人預(yù)料到,走入電影院看到的是這樣一部影片,但電影院本身會預(yù)料到這一點。在北京上映的第一天,某放映廳里的人數(shù)是10人,這是觀眾對它的接受能力的一個真實寫照。與它比較起來,《鬼子來了》和《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出色而完美的練習(xí)——但現(xiàn)在姜文張開了他的翅膀,這是一次實實在在的飛翔?!短栒粘I稹返谝徊糠帜承┡_詞的文藝腔,和有些生硬的結(jié)尾,足以成為詬病的焦點;有意打亂的敘事、令人暈眩的大量環(huán)拍鏡頭,足以趕跑許多觀眾。但是,請允許我再說一遍,這是一次實實在在的飛翔,不管它是否跌跌撞撞、或者注定栽倒在地上,它都是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這是第一次,一個做夢者把自己的胸膛打開,讓觀眾看到發(fā)生在其中的一連串爆炸。這是一部“死硬的藝術(shù)片”:這句話并非形容它的難懂,而是形容它的不妥協(xié)。當著全國人民展示自己的不妥協(xié),在今天,這是多么奢侈,又是多么必要和稀缺的事情。
在中國沒有另一部電影有過這么強烈的戲劇感:因為戲劇感從“意義”中解放了出來
【太陽照常升起】我的解讀不廢話之二春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1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