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電影版2008的庸俗大眾化,1981劇集版要忠實于原著的多,看起來也要費力的多。
生活有時常常要面對艱難的選擇,是忠實于自己,還是忠實于所謂的信仰。西方的影片,你仔細看就會明白,最后,大多數總是讓傳統宗教信仰取得勝利。這部片子也不例外。只是,其實人生太復雜了,面對人自身自然反應的欲望,改變信仰還是堅守信仰,總讓許多人寢食難安。
愛情是種化學反應的結晶,看對眼就愛了,可以在狂愛的時候不管不顧,但,當人們想要長相廝守時,問題可就多了。單單靠化學反應的激情,人們是無法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而反過來說,很多能執(zhí)子之手共白頭的伴侶,其實彼此從來沒有產生過愛情反應。
許多人把這部片子看成同性戀愛情片,而在我的概念里,愛情就是愛情,沒必要加上同性或異性的標簽。
試想,人腦自然產生的一種叫做愛情的化學反應,如果能在反應生成的時刻控制自己愛或不愛一個人,那一定不是愛情,而應當是類似親情或者友情的可控的理智的倫理之情。
所以,劇集里展示的兩段讓人心酸的愛情,正是很好的說明。先是萊德和塞巴斯蒂安的同性戀
故地重游這四個字,好像本身就蘊含著一種惆悵的情緒。
回憶初初展開的時候,charles被花堆滿的住處讓我感到震驚。而這時他們甚至還談不上擁有正式的見面。所以從一開始seb對他就是喜歡的吧。有多喜歡呢,喜歡到想要把他偷偷帶到那個令自己厭惡的莊園里去。而兩人之間的推拉與曖昧讓旁人也忍不住深陷其中。
seb一開始并不想讓charles與家人有什么接觸,可是又想要把他帶給撫養(yǎng)自己長大的姆媽看看,以戀人的身份帶給她看,堅定又匆忙??墒莄harles對家人的好奇心使seb妥協了,他總是容易對charles妥協$#
最近在聽《Almost lover》,旋律很適合《故園風雨后》。
我想不管身處什么年代,在什么國家,吸引我的都是塞巴斯蒂安這種性格的人吧。是精美易碎的瓷器,名貴難求的葡萄酒,純粹剔透的鉆石,是憂傷敏感的藍色眼睛,牛津校園里的賈寶玉。自由任性,不流于世俗,也無意與世俗抗爭。只是任性的,做著自己,成為自己。
是任性,而不能隨性。因為內心的極度不成熟,所以只能是橫沖直撞,而無法游刃有余。
我能感受到塞巴斯蒂安身上背負的來自原生家庭的沉重枷鎖,它背負于家庭的每個人身上
《故園風雨后》那些能擊中我心靈的東西早在多年以前都已逝去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1261.html